Tag Archives: Film

Yang Fudong: “The Revival of the Snake” and “Close to the Sea”

靠近海•等待蛇的苏醒—杨福东个展 文: 爱安啊 译: 顾灵 杨福东, 《靠近海》,十屏影像装置, 23分钟, 2004年。   “靠近海•等待蛇的苏醒—杨福东个展” 香格纳画廊北京空间 & 艺美画廊 (北京朝阳区机场辅路草场地216号)。 2012年5月13日至6月30日。     杨福东多年来致力于影像艺术的创作,亦因之名声斐然,展约不断。如今其展览经历上又可新加一双个展:即在北京香格纳画廊与艺美画廊两家邻近空间中的十屏影像展。   《靠近海》(2004)的镜头跟随一对海滩上的年轻夫妇。在展厅中央的一面(黑白)投影中,他们穿着泳衣,愉快 安闲地沿着海边踩着沙滩散着步,同骑一匹白马——但在对面的(彩色)投影屏上:他们成了海难的生还者,抱着一块破筏,衣衫褴褛。沿墙的其他影像都是相类的 福东式镜头:西装笔挺的男人或女人,吹奏着喇叭或其他乐器,游走出不甚和谐的音符,或在停顿时,仅对着空气凝望出神。而在隔壁的艺美画廊,黑屋子四面墙上 投着几段文字摘录,均节选自与艺术家就其早前作品《等待蛇的苏醒》(2005)所做的访谈,轻描淡写。这部作品描画了一名流亡中的士兵,在中国北方的严冬 里挣扎过活;他披着一件破旧的军大衣,踟蹰、昏睡,有一刻他想要砸碎结了冰的湖面,又一时,他跟着一队寥落的殡葬人走过蛰眠干冷的冻土。我们看到他被捆扎 着,眼睛绑着布蒙起来,好像被另一个不可见的对谈者判了死刑,而我们或可猜想,那个人恰藏于他自己。 这也恰是杨福东作品高度风格化手法的优势所在,其感染力很大程度上取决于观者的自身感受。《靠近海》无疑是件精 成之作,秉承杨福东创作核心的一贯原则:中国青年与朦胧风景,既外向,亦内观,天真表达着他们那心血来潮的奇思怪想与知足常乐的简单快悦,还有些时候,因 其影像对线性叙事的拒用,这些愉悦被剥离,只留空白,在同一景观中黯然神伤。我们的主角们,在这和在其他地方一样,显得不堪一击,极易从他们那无忧无虑的 飞羽或白马上跌落下来,摔在一条破碎的木筏。这双循环的线索重叠促生出永不休止、无限生长的命运裂痕,没有曲调莱希特协奏曲绕梁扰心,纠结惆怅,一如大 海,也恰是这硬心肠的冷酷无情与画面人物应有感伤的缺席,加倍了观赏者的暖昧趣味。而作品成立与否的关键恰落于这类如此悬而未决却单纯存在的所在,及其智慧与磨难。 《等待蛇的苏醒》展开了第二重存在感,得益于将多对爱侣替换为一种截然不同的情调——属于战争及其可疑的英雄气 概的情调:保家卫国的浪漫情怀、爱国主义、忠诚与责任。然而这些主题在被描绘的那一刻即被击穿。这名军人或已众叛亲离,孑然一身,渴望精神与肉体的庇护。 杨福东对理性时间的错置用在这里实为妙举,恰到好处地勾勒出那条他选了走下去的前途未卜之路。场景同样揪心:这片他曾献身决战的沙场如今摇身变作他的仇敌 ——冷酷严峻,一挖土、一滴水都与他作对,他在朽木枯枝间勉为其难地偷得小憩。他精疲力竭,徒劳枉然地继续着叵测的生活。头顶低悬的太阳冷眼瞧着他。   此次的双空间个展充分彰显了杨福东精致缜密的影像创作之力量与倾向。《等待蛇的苏醒》被无可奈何填满,其人之所处荡漾不止,原地徘徊;重以海涛之景将地狱推入脑海,滔天之水灌入浮舟里的无底洞,永不可满。《等待蛇的苏醒》却也天衣无缝地契合了杨福东始终挥之不去的电影感与人物设定——摒弃其既往角色那光滑细嫩的脸蛋与蜷曲皱褶的心灵,这名彷徨四顾的军人着实打动人心——这个人物也曾出现于《雀村往东》 (2007),一部粗陋不羁得更为露骨的杨福东作品。这条脉络与其更多近作之风相距甚远,但我们希望,这条脉络可得延续。 (图片惠允:艺术家、香格纳画廊、艺美画廊) 杨福东, … Continue reading

Posted in 燃点Randian | Tagged , , | Leave a comment

FranziskaWindisch and Franziska Windisch

From: 1-1/2 tons of music powered by Art World magazine Editor: 照俊园 顾灵 | 文   科隆媒体艺术学院/FranziskaWindisch http://www.khm.de/ 科隆媒体艺术学院始建于1990年,缘起科隆市欲建成“媒体城市”的目标,并期望在传统的电视、电影、设计等成熟领域之外开拓一片试验田,这也是出于当时多媒体处在电视、电影工业所引导的实际情况。经过20余年发展,学院的教学结构更为多元,尤其关注科学与艺术的结合与互动并将该宗旨融入学院的教学体系。学生工作以独立创作项目为主,以相关工作室或实验室为实习环境并伴以讲座和研讨会的学习方式,有意识地鼓励学生对媒体艺术和技术历史进行独立的反思和实践。学院的教学形式完全不程序化、而是模块化,学生可自主选择喜爱的老师与课程。学院负责提供信息与技术,塑造一个利于自主学习的大环境并鼓励学生自己寻找在环境中的位置,以培养学生为独立艺术家为目标。 实验室拾萃: # 变体学(Variantology,http://variantology.com/) 由柏林艺术大学资深教授西格弗里德•齐林斯基(Siegfried Zielinski)领衔。1993年,他被任命为德国科隆媒体学院交流与视听研究专业的教授。2001年,他重回科隆媒体学院教学、研究,主要致力于历史和理论、尤其是媒体考古学,他撰写的《媒体考古学》于2006年由《商务出版社》出版。 # 声音实验室(Klang Labor) 通过开设工作坊、讲座、模拟/作品播放等形式鼓励学生开展创造,作品还可在学院附近的一家基督教堂展出。由Dirk Specht与Anthony Moore领衔,开设Soundarchaeology(声音考古学)与Nocturne(夜曲)两个平行教学项目,后者主要面向学院外界的音乐、声音艺术家入校交流。 该实验室学生Jacob Kirkegaard的毕业作品是将来自切尔诺贝利这座因臭名昭著的核泄露事故而沦为空城的录音呈现在展厅,这座死寂之城按常理并非是富有声音的空间,但艺术家仿佛是将这座鬼城的空气震荡之音带到展厅。这可以说是将某地的声音放入另一个环境中的再次挪用,著名的先例如阿尔文•路西尔(Alvin Lucier)1969年的作品《我坐在房间里》(I’m sitting in a room)。 # LabIII(interface.khm.de) 由Georg … Continue reading

Posted in 音乐 | Tagged , , , , , , , , , , , , , , | 1 Comment

玛雅•黛伦(Maya Deren):50年回顾系列——英国电影机构南岸中心(BFI South Bank)

编译/顾灵 我们纪念实验电影史上最具启发性与动人魅力的人物。 2011年10月4 – 12日 特邀主持:Elinor Cleghorn 2011年10月是电影制作的灵魂人物、实验电影卓越的理论家与宗师玛雅·黛伦(Maya Deren)逝世50周年。1917年她出生于基辅的Eleonora Derenkovskaya,1921年随父母迁往美国。黛伦的首部电影《午后的迷惘》(Meshes of the Afternoon,1943) 与其当时的丈夫Alexander Hammid合作完成,从而成为实验电影中展播次数最多、范围最广的影片之一。1943至1955年,她完成了五部被称为“室内电影”(chamber films)或“电影编舞”(choreographies for camera) 的作品,充分而深刻地挖掘了电影这一媒介的创造性潜能。黛伦的名言“将好莱坞花在嘴唇上的功夫用在我的影片创作中”[i]。她打开了业余电影人的创作自由,将影片制作从好莱坞与纪录片的套路中解放出来,并给予其更大的艺术自由与可能,同时引入更多人文领域的协作,如诗歌与舞蹈的元素嵌用。在1946年,黛伦凭借在海地拍摄的一部关于古老仪式的影片获得了首届古根海姆基金会(Guggenheim Foundation)的“电影创意作品”(creative work in the field of motion pictures)奖。她为海地伏都教(Haitian VoudounHer)的舞蹈仪式着迷而浮想联翩。她将电影语言及其控制时间的特质与无关的空间、舞蹈般的肢体动作相融合,由此创造出超然而近乎仪式化的形式。黛伦与伏都教的联系日益深刻,她不恰当地将自己视为“伏都教”的女祭司,一名着了魔的神秘主义者,她用神灵的名字给她饲养的无法无天的猫儿起名,被视为亵渎神灵。然而这些被神话了的奇闻异事却为其卓越建树蒙上了一层薄纱。黛伦针对伏都教撰写了许多精辟的论文、发表了不少抒怀的散文、评论与号召书,她是实验电影发展与展出的不知疲倦的推动者。1961年10月13日,在经历了数次脑出血之后,她在纽约的一家医院去世,享年44岁。如今到了怀念的季节,我们组织了一系列丰富多样的活动来纪念玛雅·黛伦的艺术。其独到见解与孜孜不倦影响与激励了无数上世纪五六十年代的北美前卫主义电影制作人,而由她点亮的灵感依然不断启发着现今的实验艺术,衍振着波澜。我们将聚焦这位当代传奇人物,结合其作品与英国女性电影制作的联系,深入探索、演绎、探讨黛伦那绵延了50年至今意义非凡的电影创造力。 电影制作人Maya Deren逝世50周年, 由实验影像界最具启发性与迷人魅力的人物之一带来独特的艺术与影响,有待我们进一步探讨与发现. 我们将举行一系列纪念性的展映与讨论项目. 玛雅·黛伦研讨会 4 Oct 18:10 NFT2 BOOK 三名电影制作人将挑选对自己最具启发性的一部玛雅·黛伦的作品播映,并进行讨论。 引用:玛雅·黛伦,主持: Jo … Continue reading

Posted in 影像 | Tagged , , , , , , | Leave a comment

Maya Deren: 50 Years On at BFI South Bank

We remember one of experimental cinema‘s most inspiring and charismatic figures   4 – 12 October Introduction by Elinor Cleghorn October 2011 marks the 50th anniversary of the death of visionary filmmaker, theorist and proselytiser Maya Deren. She was born … Continue reading

Posted in 影像 | Tagged , , , , , , , | 1 Comm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