FranziskaWindisch and Franziska Windisch

From: 1-1/2 tons of music powered by Art World magazine

Editor: 照俊园

顾灵 | 文

 

科隆媒体艺术学院/FranziskaWindisch

http://www.khm.de/

科隆媒体艺术学院始建于1990年,缘起科隆市欲建成“媒体城市”的目标,并期望在传统的电视、电影、设计等成熟领域之外开拓一片试验田,这也是出于当时多媒体处在电视、电影工业所引导的实际情况。经过20余年发展,学院的教学结构更为多元,尤其关注科学与艺术的结合与互动并将该宗旨融入学院的教学体系。学生工作以独立创作项目为主,以相关工作室或实验室为实习环境并伴以讲座和研讨会的学习方式,有意识地鼓励学生对媒体艺术和技术历史进行独立的反思和实践。学院的教学形式完全不程序化、而是模块化,学生可自主选择喜爱的老师与课程。学院负责提供信息与技术,塑造一个利于自主学习的大环境并鼓励学生自己寻找在环境中的位置,以培养学生为独立艺术家为目标。

实验室拾萃:

# 变体学(Variantology,http://variantology.com/)
由柏林艺术大学资深教授西格弗里德•齐林斯基(Siegfried Zielinski)领衔。1993年,他被任命为德国科隆媒体学院交流与视听研究专业的教授。2001年,他重回科隆媒体学院教学、研究,主要致力于历史和理论、尤其是媒体考古学,他撰写的《媒体考古学》于2006年由《商务出版社》出版。

# 声音实验室(Klang Labor)
通过开设工作坊、讲座、模拟/作品播放等形式鼓励学生开展创造,作品还可在学院附近的一家基督教堂展出。由Dirk Specht与Anthony Moore领衔,开设Soundarchaeology(声音考古学)与Nocturne(夜曲)两个平行教学项目,后者主要面向学院外界的音乐、声音艺术家入校交流。
该实验室学生Jacob Kirkegaard的毕业作品是将来自切尔诺贝利这座因臭名昭著的核泄露事故而沦为空城的录音呈现在展厅,这座死寂之城按常理并非是富有声音的空间,但艺术家仿佛是将这座鬼城的空气震荡之音带到展厅。这可以说是将某地的声音放入另一个环境中的再次挪用,著名的先例如阿尔文•路西尔(Alvin Lucier)1969年的作品《我坐在房间里》(I’m sitting in a room)。

# LabIII(interface.khm.de)
由Georg Trogemann,LasseScherffig与MartinNawrath三人组成的实验室致力于实验电脑科学的研究,其中Nawrath是一名工程师,他也会协助学生完成工程方面的实施操作。
该实验室学生Ludwig设计的“魔方浏览器”(Cube Browser, http://interface.khm.de/index.php/art/projects/cubebrowser/)通过转动魔方来读取对应Flickr在线图片库中的相应图片,顺应某一转动规律的图片之间都有一定联系,由此使用户的界面操作与浏览习惯显得更自然。另一实验室学生代表作《拳击》(Boxing)通过击打拳击袋来为电脑充电,这件积极挑逗观众互动的作品已被阿迪达斯收藏。打击拳击袋的不同部位所触发的声响也不一样。这么一来,这件作品也可以作为现场声音表演的利器。

# MetaBeta
于 2011年由David Hahlbrock, Roman Hahlbrock, Jonas Zais和 Martin Biehl共同创立,是以科隆媒体艺术学院为依托的独立前沿科技艺术小组。MetaBeta致力于仿生和物理演算系统领域的研究和发展,侧重于网络、人工智能与自我复制的机器和机器人。MetaBeta探讨开源技术对社会和经济的影响,开发大众可以负担的医疗和生产使用的机器人系统。针对国际公众MetaBeta利用网络共享和举办工作坊,普及相关知识及实际操作。
创始人之一Martin Biehl曾于2011年前往北京设计周开设有关3D打印技术的工作坊,教授来访者通过开原软件设置自己的3D打印程序并由此达成自主设计与生产。鉴于中国充斥着的拷贝氛围,这类开源项目利于民间自主操作,创建了一个广阔的平台,想必有远大的发展可能。
另一创始人David Hahlbrock关注自然有机与人工环境的结合,他将人工物件作为某种生物有机体,强调其自我组织性,根据具体空间而会产生变化,具有某种程度上生命体的特征,常同自然环境有所呼应。其代表作有《转换花园》(Transitgarden)系列。

# Glasmoog
http://glasmoog.khm.de/
学院开办的画廊,由Heike Ander担纲策展人,展示不仅来自校内、还有校外的艺术家的作品,由于空间限制而多为个展。

# FFAA国际声音艺术节
由科隆市政府基金会支持的合作项目,邀请世界各地的声音艺术家以展览、演出等形式前来交流。最近一届艺术节联合了杜塞尔多夫、布拉格、柏林的艺术院校共同举办。去年还请到了如开源研究小组“自然纤维屋”(House of the Nature Fiber)等组织参加。

# 《Off Topic》
校办杂志,20人的编辑团队于每年辑选主题,报道媒体艺术相关的前沿人物与创作,同样不局限于校内。

 

 

Franziska Windisch

www.franziskawindisch.com

弗朗切斯卡•温德什(FranziskaWindisch)生于1983年, 现工作生活于科隆和布鲁塞尔。其作品和音乐致力于纪录运动的时间和空间,并使之成为可感知的形式,而移动本身即是一种翻译的过程。

  

《进一个圈I》(Going In A Circle I), 2010,  表演, 录像 03’46”, 德国科隆

一辆建筑吊车吊起一艘船,船中的音响播放着声纳信号,吊车吊着船只在圈定的圆形范围内游移。该圆形范围在地面上划定的是一处停车场,地面的人们不知道头顶究竟发生着什么,纷纷好奇地抬头张望。声纳的工作原理是发出信号音后、通过声音碰触到实体而返回的回音来判定声源与实体间的距离。艺术家选择的这一区域曾在2009年因地铁建设失误而发生过楼房倒塌的事故。船只被脱离其常规环境,来到停车场的上空;船只被提取其自身携带的工具性功能并以之取代其自身的原本功能,在陌生的环境试探其位置与方向。这艘迷航的入侵者圄于圈画的有限范围,在重复的移动中收取重复的声纳回馈。其异位与徒然同停车场的功能相通。作为现场表演,观众的反应随机偶然,但对这一古怪挪移的好奇想来不难预测。而作品的仪式感也仿佛是为了追悼当年那场事故的亡灵。

  

左:《地板》(Boden), 2009, 行为/装置, 德国科隆
右:《拖吉他》(Guitar-Drag),Christian Marclay

灵感来自美国艺术家克里斯蒂安•马克莱(Christian Marclay, http://www.ubu.com/sound/marclay.html)对白南准(NamJune Paik)《禅之漫步》的演绎作品。艺术家将自己公寓中的地板卸下并拼合在一起,并将一组接触式麦克风固定在拼合后的木板上,从公寓拖着这块木板行走至画廊展厅;在展厅离地半米高处悬挂、展示木板,并通过传感器播放接触式麦克风在拖行过程中所录下的声音。木板上一路与地面摩擦而留下的刮痕亦是对艺术家行为过程的记录。马克莱将一把小提琴绑在一辆汽车尾部,汽车启动行驶后小提琴与地面快速摩擦而发出声响。地板好像是寓所的代表,这段旅程亦是地板从地板变身艺术品展示的过程;然而这一过程也并非现成品的简单挪用,而是直观呈现了现成品到现成品进入展厅的过程。

  

《木筏》(Raft), 2010, 木板 (889 x 1156 cm), 沥青涂料, 盐, 录像 5’57 ”, 2 张照片拷贝 (21 x 29,7 cm), 2 张照片 (21 x 15 cm)

这是个关于循环的故事。创作灵感来自法国浪漫主义画家籍里柯(Theodore Gericault)的代表作《梅杜萨之筏》(The Raft of the Medusa),据传籍里柯恰是采用从梅杜萨惨案事发地搜集到的材料制作颜料作画。Tadiran电池公司赞助了艺术家一块木板,艺术家把木板涂上沥青,并将之带到死海用录像记录下木板漂浮在死海水面的情景;归国后将木板归还给电池公司,公司将之用作承载运输重物的工具;之后这块木板流通到该公司设立于德国的子公司;艺术家致电子公司并将木板取回,在展厅中同录像并置呈现。木板在整个过程中循环,从德国出发到死海,回收至公司后又再次来到德国-原先的出发地。为感谢公司的支持,艺术家印制了两幅录像截屏并赠送给公司员工。

《发电机》(Generator), 摄影:JochenHeufelder

艺术家在一家加油站打工,但以汽油而非现金获取工作报酬。艺术家将获得的汽油挂在扁担的一头,另一头绑定一台录像机,并原地旋转七分钟。录像机录下的短片将在2012年5月12-20日“新才——2012年科隆双年展”(http://www.newtalents-cologne.de/)中展出,播放录像的能源恰来自这桶汽油;当汽油耗尽,录像也将终止。这是一件不可复制的作品,如需再次呈现,那么原则上艺术家需要重新去打工并旋转。这同样延续了“循环”的概念,艺术家对经济与音乐范畴中循环过程的观察与共通之处的提取与呈现,常以艺术家本人的行为作为创作主体、再结合相应的语境、空间与时间,并常会牵连出与经济、消费、生产、分享有关的话题与讨论。

《煤屋》(Coal Room), 2011, 电子声音装置表演

一块燃烧的煤,经热量分解煤分子结构,导致电子电导率发生相应的变化,通过电子触点和放大这种现象形成的可听形态的量级。发声方式不用麦克风,只采用金属针和不锈钢垫板,再经过pure data 程序实时处理,观者可以听到由四个音箱同时发声建构的音场。由于空间的限制,艺术家预期的噪音干扰并未出现,这反倒体现了声音与空间的紧密联系。间或如暴风雨声、雷电交加,间或如心跳脉动、勃勃有生气,间或刹那出现的爆破,仿若火花四溅。这类具象的联想在聆听之初或可帮助理解,但艺术家说,当真的倾心深度聆听时,更会听到纯粹的声音。

About Amao

Open Smile
This entry was posted in 音乐 and tagged , , , , , , , , , , , , , , . Bookmark the permalink.

1 Response to FranziskaWindisch and Franziska Windisch

  1. 財布 ブランド メンズ サマンサベガ 財布 http://www.bagsremote.com/

Leave a Reply

Fill in your details below or click an icon to log in:

WordPress.com Logo

You are commenting using your WordPress.com account. Log Out /  Change )

Facebook photo

You are commenting using your Facebook account. Log Out /  Change )

Connecting to %s

This site uses Akismet to reduce spam. Learn how your comment data is process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