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aily Contemporary: Su Chang

日常当代:苏畅

/顾灵

苏畅对“好艺术家”有着清晰的定义:一以贯之的理性工作方法;以先贤为师,踏实的继承才可能出丰满的创作。他一心一意地将日常固定下来,以超真实(hyper-reality)的呈现来放大心中捻熟的日常景观作为当代的浓缩。“以我之法写自然,自然皆为我造化。这才是与古往圣贤相往来的方式。”稳定规律的工作习惯让他创作的时间融入作品的生成,这种注入亦是作品“美”的来源之一。

 

问:理性而不注入情感的逻辑工作方法不是绝对的。对象作为你生活记忆的载体包含了记忆与同记忆相伴的情感,而恰是这种相生相伴的情感可唤起观者的共鸣。

答:我觉得是直觉,我依靠直觉去创作,凭着直觉半推而就地走下去。只有熟悉的对象才有可能被创造,这种创造一定是概括的。有共同的记忆,有共鸣是因为生活的同质化所造成的,这并不是追求,而是我们竟然如此相似。

 

问:工作将现实的“稳固化”并非单纯的“记录”,说“摹胸中之竹”可能更为恰当。但既不旨在记录,那这种现实的摹本与现实的关系究竟是怎样的?如何理解“稳固化”?

答:前人大家,如董其昌等,皆写自家山,用自家笔。他们身处乱世,而画面高远平淡。这栋栋怪异的楼房,破旧的矮墙,不正是今日之山石?倪瓒笔下的这些枯树,不正如今日之梧桐、香樟,屹立于屋前道旁么?我当自有我法去面对这种真实。

认为古人作古的人着实荒谬,古人在其生时自是其当代,周遭草木乱红,湖光山色,万事以自然的节奏,风卷云舒。然论及人事,字字当代,句句眼前。枯树磐石亦无不浸润其心境,故常能从一静物里读出感动来。

前年去浙西徒步,山脊草甸盈盈,半山处落落枯木,大呼称快,黄子久看见的原来就是他们啊!这种理念在现实中得以自明的展现,是震撼人心的。

 

问:用手工来塑造工业的产物,可能也是揭示潜藏与工业表象下本就存在的人工性。你会如何描述这种“美”?

答:我不反感工业这个词,也不赞美,因为这个词在我的理解上不太有效,因为我比较喜欢描述被创造出的生活方式。现实是混杂着各种文化表症的混合体,这非常有意思。这种美,是站在此一立场上的证明。

 

问:材料在创作中扮演怎样的角色?似乎并未涉及对工业材料本身的讨论,但还是有些影子,比如用铜片来制作植物,可能是应了呈现效果的需要,但是否也有“材料转换”上的考量?

答:我觉得材料是本以有之,无需转换,我只是试出来而已。作品的大格局,可能概念只是其中一小部分的组成。做为艺术家当不应拘泥于此,寻找逻辑上的严密。退远看,好比纸、墨,众人用过各种材料配搭,才发现这种微妙的组合更适合国画。我只是在发现自己系统中合适的组合。这是这个时代的制造力给我的限制,我顺应它就是了。没有其他的企图心。

 

苏畅的工作室分成两间房,左边有好几架摆满各色材料工具与未成或不再是作品的创作靠着两面墙,大工作台铺着一些正在制作的作品,几束铜片做的剑叶植物还待修剪;右边高低错落地散着一些正在晾干的半成品,墙角堆着一些原料麻袋,引向阳台朝外望去,19楼的风景是另外好多片19楼的下半身,蒙蒙灰尘的沙黄被染得更灰了一些,范围也扩大了,好像望不到边际。

 

苏畅说,记得少时课业《陋室铭》中有句“往来无白丁”,每读及此,就很费解,一个如此朴素的文人,怎么就鄙视同样朴素的普通人呢?现在才明白,朴素的普通人,多半是看不上“朴素”这件事情的,更谈何珍视这个词的品格。

 

苏畅位于松江的家年前不幸惹火光之灾,旧地重游的苏畅拍下了火灾后家中的细节,变形蜿蜒如超现实画作的空调与门把,还有一顶天花板上悬垂而下如科幻小说中地外行星表面停靠的外星飞船般的吊灯骨架:《物品3》(2011,40x60cm)。苏畅用照片将之记录下来,这种投诸日常的目光本身即是美的。

 

艺术家对现实的演绎给了观者更长时、更聚焦的眼光、视角来关注日常,以某种安静的喧闹刻画当代的日常。

/本文发表于《艺术当代》2012年第四期(五月出版)P.36-37

About Amao

Open Smile
This entry was posted in 古典艺术 and tagged , , , , . Bookmark the permalink.

Leave a Reply

Fill in your details below or click an icon to log in:

WordPress.com Logo

You are commenting using your WordPress.com account. Log Out /  Change )

Twitter picture

You are commenting using your Twitter account. Log Out /  Change )

Facebook photo

You are commenting using your Facebook account. Log Out /  Change )

Connecting to %s

This site uses Akismet to reduce spam. Learn how your comment data is process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