区凯琳:爸爸出海去。上海后记。
文/顾灵
爸爸,对许多女儿而言,曾是爱和威严的代言人,有时耍牛脾气,但心里仍然装着一个小孩。然而,每一个人的生活是如此不同,于是每一个女儿对爸爸所怀的心情又怎会一样?来自香港的艺术家区凯琳,与我们分享她对她爸爸的情感,笔者为此感到有点难为情,好像是逾越了与人的边界,侵犯了她。但是反过来看,她在创作里浸润了逐日平静下来的给予自己的温暖,从爸爸离世之初的忿然自责中慢慢步回自己,并将爸爸安好地置于心中,给他一个宽敞的空间,竟然宽敞到,是要出海去……
这是区凯琳为爸爸创作的一片洁白明净的天堂:落地的玻璃门揽入无限阳光,墙面上涂着深浅高低不一的蓝,开敞的展厅恍然成为船舱缓缓摇曳起来,转角两面墙上,12幅画中逐渐升高的海平面循环往复着《My Bonnie Lies Over the Ocean》的歌词:“将我的爸爸带回来”。她将Bonnie改成Father,说曾在淋浴时唱到泣不成声。那如魔树根般在心中疾速蔓长几要爆裂的撕心之痛往往并非指向已逝之亲,而恰是对自己的惩罚。如今在这片天堂,几乎感觉不到痛,而是某种悠然持藏的缅怀,一如海风,带着伤口愈合的咸味。她将布展草图拿给我看,指着右侧通向一扇窗的台阶,说:“就好像是码头,走下去便是海。”于是展墙四面所画的蓝涌成了海。
看过区凯琳早前绘画的人,或许更容易理解地下空间中展出的《爸爸,你今天看到怎样的蓝?》。在记事本或练习本上好像随手画一般,让区氏的绘画看来像是她个人心情的随笔。不过,绘画之于随笔,更像谒语,需要读进去,若只草草掠过,则品尝不到个中的浓味。通过对时间的标记,每张蓝都有不同的海拔高度,挨个按着当月的日期顺序排列,如此记录爸爸已经“出海”多久。每日做,就变成生活的一重惯例,不仅是眼前所见的薄纸片,更是每日那一刻伏案画下一种新的蓝时,身体的兴奋与矜持。
《给爸爸 (或自己) 的六十个问题》也是这些问题的答案,它们被画在拆卸下的床板上。这张床,区凯琳和女儿曾经睡过,爸爸临终前用的也是这张床。不舍和留念,靠在青蓝色的墙上,读过每一个问题,嘴角扬起的是苦涩而欣慰的笑。每一个问题都帮忙画浓一些这位爸爸,眼前是他在海面上摇晃安稳的背影,和光。这道光同样划过《那儿有些珍珠》,这些来自海的光的小使者,连缀成一句“Bring Back”(带回来)。
相较原先在香港的同名个展,此次的“上海后记”新添了区凯琳在上海驻地期间的新作(画布上淡淡地画着不同年份所做的事或在意的事物),以及一件衬衣(早前区氏父母从上海买给她的礼物)和一块橡皮(是蓝白相间的颜色)。对爸爸的怀念随着时间沉淀但不会淡泊,随着新造这片赠与爸爸的天堂,区氏觉得创作也放开了许多,不再迷思于绘画本身,可以打开,更自由地表达。这私密的个人的情感,与早前欲说还休的种种秘密,在这片明亮的蓝中徜徉开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