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应T Magazine中文版邀约译制,后因图片版权问题未能刊登。此存档仅供分享,请勿移作他用。
[街道]
艺术家和他们的街巷
从Brancusi到Ernst再到Klein,战后法国最伟大的画家与雕塑家曾一起生活、工作、同床共枕,共用一个卫生间,共享彼此的创造天赋。
作者:James McAuley
译者:顾灵
蒙帕纳斯(Montparnasse,巴黎塞纳河左岸街区——译者注)有一条后巷,一家医院的太平间的入口就设在这里,野草生长于人行步道的裂缝中,啤酒罐头散在地上生锈。唯一可辨识的一线生气来自转角的咖啡馆,但即便这咖啡馆都看着像是Cartier-Bresson照片里的一幕背景,而非真能买到咖啡的地方。在八月一个湿冷的下午,咖啡馆老板独自一人坐在外面,抽着烟。
这条平凡无奇的狭长窄巷——Impasse Ronsin是它的名字——却曾涌动着一股美学能量,对疯狂的法国战后艺术起到了决定性的作用。Constantin Brancusi第一个把工作室搬到这里,接着来了Max Ernst,Yves Klein,Niki de Saint Phalle和Jean Tinguely。从一九五零年代到六十年代初,他们在此生活、工作。曾几何时,这条窄巷就是巴黎,是一个时代的命脉。
你要知道,这些艺术家不仅同处一个时代,更实际生活在一起,是彼此的邻居;他们是一个紧密的群体,被许多事物联系在一起,然而这些联系中首当其冲的,是他们物理上的邻近——一起喝酒,相爱,创造出一座隐蔽于沉闷得可怕的街巷后的被遗弃的庇护所迷宫。这条窄巷,是一群人,是一代能工巧匠成为艺术家、成为人的地方。
起先,这条窄巷意味着谋杀——而非艺术。Marguerite Steinheil曾住在Impasse Ronsin,这名蛇蝎美人中的极品,一众名流望士的情妇,包括时任法国总统的Félix Faure。一个接一个,亲近Steinheil的人相继死去。1899年,Faure在两人幽会时迎来了他的临终时刻,据说当时口交到一半。而1908年,她丈夫和岳母在各自的房间里被勒死。Steinheil终未认罪归案,而是逃到英国逍遥法外,留下小报丑闻中阴魂不散的这栋房子。
早在一九一零年代,艺术家们就开始迁居于此,吸引他们的主要原因是这里廉价房租的独立画室。至于Steinheil的旧居,听雕塑家Claude Lalanne(五十年代,她与丈夫François-Xavier Lalanne住在这条窄巷)说:“我们用过那儿的卫生间。”
后来,Ronsin本身就成了类似厕所的某种存在,肮脏不堪,管道堵塞,供暖甚至还得靠Steinheil房子里留下的燃煤。直到八十年代群居生活在医院告终,Ronsin工作室——法国政府早在五十年代就宣称这里不适宜居住——在空关了二十年后依然保留着脏兮兮的地板。“这一点也不浪漫,”今年86岁、曾于五十年代同当时的妻子Niki de Saint Phalle居住于此的美国作家Harry Mathews回忆道:“我认为没真的去过Impasse Ronsin的人是无法想象其肮脏程度的。”然而对Claude来说,这条窄巷从来是非物质的,因为这个地方不仅是一个地方,“而是一段时间(une époque)。”
尽管Marguerite Steinheil供养着Ronsin,然而Ronsin的故事真正的开始得从Brancusi算起。这名罗马尼亚移民雕塑家1916年来到法国,时值二战中期。Brancusi比后来搬到这里的那些艺术家要大两辈,所以不论怎么看都是这条街当之无愧的好爸爸(bon-papa),仁慈地执掌着大小事物直至1957年去世。
先是在Impasse Ronsin的8号、然后是租金更高的11号,Brancusi创作了大量作品,那些粗野的雕塑释放出原材料赤裸的张力:大理石、木头、金属。1927年,他收了一个22岁的日裔美国人为徒,尽管两人语言不通,但徒弟记下了师傅的每一课。“为了赋予物质自然天性之外的另一种角色,必须先将其天性抹杀。”徒弟如是将师傅的格言内化。这名徒弟的名字是野口勇。
现年九十多岁的Claude Lalanne是如今唯一在世的Ronsin帮一员。在Ronsin居住的那段时间,她与丈夫设计了许多纪念碑式的动植物铜像,这批作品成为两人日后的代表作,被用作公共住宅项目的庭院装饰,还上了Serge Gainsbourg的唱片封面,并装点了Yves Saint Laurent和Pierre Bergé的图书馆。后来被称作拉拉纳夫妇(Les Lalanne)的两人住在Impasse时不过一对年轻情侣,而他俩隔壁就是那个经常带着瓶伏特加晚上来串门的老罗马尼亚人。
Claude记忆中的Brancusi是个活泼、机智、雄辩的家伙,他常用莫可名状、反复无常的布告来表现其天才。他很爱喝意大利Asti起泡酒;他讨厌Max Ernst。据她回忆,Brancusi曾这样抱怨Ernst:“他每次经过都会偷我家的好酒。”当Claude抱怨Brancusi在她家地上扔了太多烟头时,他送了一个自己做的金属碗给她,这碗也成了某种Ronsin法宝。拉拉纳夫妇把它用作烟灰缸,Jean Tinguely把它用作了自己雕塑作品的一部分,而美国雕塑家James Metcalf则拿它来盛菜。
金属碗不过是艺术家们共享之物的开端:很多张床,一间厕所,廉价食物,无价想法。在1958年,Yves Klein和Jean Tinguely的作品《挖掘空间》(Excavatrice de l’Espace)诞生于此,它标志着二人的艺术宣言:真正的艺术超逾任何物质实体而存在,存在于实物周围的虚空中。这件雕塑本身没什么好看的,Tinguely做的木质机器上古怪地覆着一张Klein蓝单色板。不过一旦它移动起来,就会创造出一片只属于逃逸时刻的“纯色”空间。这即时性便是艺术。据Claude回忆,Tinguely和Klein整日外出工作,回来时脏兮兮的还来不及洗,就先吃上一块她在自家简易火炉里烤的牛肉解乏。
1961年,也是在Impasse Ronsin,曾经的封面女郎Niki de Saint Phalle用一声真的巨响开始了她国际艺术家的职业生涯。她和Robert Rauschenberg等朋友“射击”画布,朝着装满颜料的袋子开枪射击。这成了某种Ronsin仪式,就像1960年Yves Klein在《单调沉默交响乐》(Monotone- Silence Symphony)中已经做的那样。他指挥着一个交响乐团,同时,裸体的女人们浑身蘸满蓝色颜料在画布上舞动,身体贴着画布扭动、旋转。在这两件作品中,重要的既是表演、亦是最后的成品。
表演性同样渗透在这些艺术家的个人生活中。Ronsin见证了de Saint Phalle离开Harry Mathews嫁给了Tinguely,后者的工作室就在Brancusi的工作室对面。同样的,美国艺术家Larry Rivers还是与他儿子的威尔士保姆Clarice Price同居了。此外,好像住在这条窄巷的女人都陆陆续续、无一例外地和James Metcalf有过一腿,或最起码意淫过跟他在一起。Ronsin还在1962年见证了Yves Klein与年轻的德国艺术家Rotraut Uecker的婚礼。婚礼摄影师是Christo。
一九六零年代末,法国又逢革命高潮,这次是一场社会革命。越南还在打仗,脱殖民自治化席卷前法兰西帝国的余壤,1968年激烈的五月起义紧随其后。这些艺术家恰因政治动荡而激情澎湃:艺术史学家为他们贴上新现实主义(nouveaux réalistes)的标签,这一运动的引领者介于达达主义的挑衅与波普艺术的物欲之间,但其实他们各自的项目之间鲜有关联。
无论如何,艺术家们在Impasse Ronsin所创作的即是对其时光的记录。所有博物馆都是故事,而法国国立蓬皮杜现当代艺术中心就是一个离开这光怪陆离的蒙帕纳斯窄巷便无从说起的故事。例如,在Renzo Piano的高科技丰碑建筑外的广场上,就立着依照Brancusi的Ronsin工作室原样复制的现场,这可费了不少功夫,工作室内的雕塑也与他留下的记录如出一辙。在广场的另一边,de Saint Phalle和Tinguely合作的斯特拉文斯基喷泉则是由彩虹石膏和永续水流构成的一曲幻梦。步入室内,当然还会看到Klein引人沉醉的单色蓝。
从某种意义上,Impasse Ronsin本身就是一种表演,倾情拥抱Walter Benjamin笔下“19世纪之都”心脏位置的一种原始、近乎中世纪的存在。然而正如艺术在此诞生的方式,Ronsin本身与其切实可触的现实、与那些水沟和沙砾并无多大关联。它是一道暗示,一如Brancusi曾指出的那样:“真实并非外在形式,而在事物本质。”于是,这条窄巷是否存在也已无关紧要了。(自10月27日至12月23日,在纽约Paul Kasmin举办的展览“L’Impasse Ronsin”展出了艺术家们创作于此的作品。)
图注:
Ronsin住户们:1961年, Niki de Saint Phalle用一把.22来福枪创作其首幅《射击画》;瑞士雕塑家Jean Tinguely(左)与法国画家Yves Klein合作了一件旋转装置《挖掘空间》(Excavatrice de l’Espace),1958年;日裔美国雕塑家野口勇在Ronsin被Constantin Brancusi收为徒弟,这幅照片摄于他在巴黎市外的工作室,约1927年。
SHUNKKENDER, ©J. PAUL GETTY信托,GETTY研究院,洛杉矶,(2014.R.20); ©ROGER-VIOLLET / THE IMAGE WORKS ©2016 艺术家版权协会(ARS), 纽约 / ADAGP 巴黎,©YVES KLEIN / 艺术家版权协会(ARS), 纽约 / ADAGP 巴黎 2016;摄影:ATELIER STONE,野口勇基金会与纽约花园博物馆存档,©2016 野口勇基金会与纽约花园博物馆 / 艺术家版权协会(ARS), 纽约
先锋:Brancusi自画像,1916年,带着他的白色极地牧羊爱犬,第一位搬到Impasse Ronsin的艺术家;1956年在街巷外墙上的手绘,标识方向与相应工作室主人的名字;Brancusi堆满雕塑的工作室
©CNAC / MNAM / DIST. RMN-大皇宫/艺术资源,纽约; ©BRANCUSI遗产-保留所有权利A DAGP, 巴黎 / 艺术家版权协会(ARS), 纽约,2016; ©BRANCUSI遗产-保留所有权利ADAGP, 巴黎 / 艺术家版权协会(ARS), 纽约,2016; ©BRANCUSI遗产-保留所有权利ADAGP, 巴黎 / 艺术家版权协会(ARS), 纽约,2016。取自《BRANCUSI》一书,PONTUS HULTEN出版社,NATALIA DUMITRESCO AND ALEXANDRE ISTRATI,©1986 FLAMMARION,巴黎
永恒一刻:印有Ronsin街景的明信片, 1921年,Brancusi与诗人Tristan Tzara、摄影师Berenice Abbott、诗人Mina Loy、出版商Jane Heap及编辑Margaret Anderson一起在他的工作室;工作室平面图,由Brancusi的朋友、画家Alexandre Istrati绘制。
顺时针 自上而下:图片惠允:PAUL KASMIN画廊;版权所有:PAUL KASMIN画廊 / BRANCUSI遗产-保留所有权利ADAGP, 巴黎 / 艺术家版权协会(ARS), 纽约,2016; 手绘IMPASSE RONSIN工作室地图,ALEXANDRE ISTRATI ©BRANCUSI遗产-保留所有权利ADAGP, 巴黎 / 艺术家版权协会(ARS), 纽约,2016。取自《画室-康定斯基藏书楼馆藏艺术家创作系列》,DIDIER SCHULMANN ©蓬皮杜艺术中心,2007。
自成一派:Tinguely在他的工作室,1957年;Brancusi所厌恶的Max Ernst,达达主义元老之一,1954年;Brancusi的工作室,1957年,他于是年去世。
顺时针 自上而下:©2016 艺术家版权协会(ARS), 纽约 / ADAGP, ©巴黎 RMN-大皇宫-GESTION DROIT D’AUTEUR, CHARENTON-LE-PONT, MEDIATHEQUE DE L’ARCHITECTURE ET DU PATRIMOINE, 照片©文化宣传部- L’ARCHITECTURE ET DU PATRIMOINE, DIST. RMN-大皇宫/DENISE COLOMB/©文化宣传部/L’ARCHITECTURE ET DU PATRIMOINE, DIST. RMN-大皇宫/艺术资源,纽约, DOUGLAS GLASS, ©J.C.C. GLASS; MANUEL LITRAN/巴黎MATCH VIA GETTY IMAG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