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éleste Boursier-Mougenot in SHANGHAI MINSHENG ART MUSEUM

塞莱斯特·布谢穆日诺

原载于艺术论坛中文网:http://artforum.com.cn/archive/10844

编辑:dkk

2017.09.01-2017.11.12 上海民生现代美术馆

上海民生现代美术馆前上海世博会法国馆的螺旋形四层一体展厅被法国艺术家布谢穆日诺(Céleste Boursier-Mougenot)变成了一条探访桃花源般的甬道落英芳草游人甚异顶层入口处的首先阻隔了感官进入展厅前的感觉和经验仿佛都在雾中被清洗干净穿过雾帘是黑暗的通道脚步半信半疑地前行眼睛睁大努力捕捉光线目光于是被墙上的影像作品吸引如宽阔公路般在黑白镜头中延展的吉他琴弦草雀是这些即兴剧目的主角耳朵也忽然被弦声和啁啾唤醒再往下走豁然开朗且眼前的情形让人忍俊不禁大大胖胖的滚圆气球在风扇的鼓吹下活泼地做着布朗运动让一个日常包裹我们的不可见气流场变得可见起来这些气球仿佛浮动的音符演奏着无声的交响

示踪器气球空间的无声音符到此地入耳处变成了实在的声响起伏的人造沙地绵延于步道两侧刚刚投影里的草雀成群结队地出现在你身边平放在简易支架上的吉他好像雀的亭台楼阁琴弦被雀的爪或喙勾动或被羽拍打咿咿呀呀地演奏出鸟儿们的歌剧而观众席则是观者流连的步子这个陌生的封闭空间对于这些毛茸茸的歌唱家们来说意味着什么我们改变了它们的生活环境只是因为我们能够对自然的拟真也会让人生出整个世界就是一套控制系统的假想而人类终究无法跳出自身的人类视角即便将空间转换成如此具有触动性的环境也只能困于这些场景当中雀儿们究竟在想些什么如何看待我们我们无从知晓现场整体布展和空间装修略显粗糙但也不乏讲究耐看的细节比如连接扩音器和电吉他的电线形态都颇为自然

1961年出生的布谢穆日诺在音乐学院受过系统训练并从事过专业作曲直到1994年才开始尝试声音装置的创作如果说是静谧的序曲,《此地入耳示踪器是两段玲珑丰富的乐章那么整场展览的高潮或许还是被放在独立展厅的趋势》。这件第一版创作于1997年的作品最初是在艺术家家中一个直径2.5米的蓝色充气游泳池中实现的此次的圆形水池仍是蓝色水面上大大小小的白色陶瓷碗在呈八卦阴阳状的顺时针与逆时针水流带动下磬啷相撞音色清脆水池设计了可以落座的浅边让原本高敞的展厅在成为回音场的同时亦变成绝佳的冥想地

难得有这样现场零文本的展览让人如释重负被艺术家如作曲般精心编排的场景蓄意地模糊了实体作品或固定版本的界限并在空气光线动物天气等不可控因素的影响下展开成为一段段不可复制的体验在人类知识结构中去讨论自然和人工的分野似乎难以构建有效意义还不如像布谢穆日诺这样重新编排出一个可步入的沉浸式有机体艺术在这里不再只是装饰性元素而是某种结构与建筑本身融为一体写到这里让我们回到艺术家希望观者体验的第一件作品编舞》:高高的户外扶梯密集地铺散着大大小小的鹅卵石观众小心翼翼地选择着自己的爬山步道而后来者眼望前人的身影与错落的扶梯假山相合也成就了一道浑然天成的景观拟景造景人亦其景景景相扣便是这趟可以多游几遍的布谢穆日诺个展之旅了

— 文/ 顾灵

原文:

轻松愉快,犹如信步自然。大概就是这样的感觉,漫游法国艺术家塞莱斯特·
布谢-穆日诺在上海民生现代美术馆个展奇遇记。这个上海世博会前法国馆的
螺旋形四层一体展厅被布谢-穆日诺转化成了一条探访桃花源般的甬道,落英
缤纷,芳草鲜美,渔人甚异之。
从《雾》开始,阻隔感官,把走入展厅前的感觉和经验都留在雾里,将感官清
洗干净并裸露着进入接下来的旅程。一片漆黑,伸手不见五指,脚步半信半疑
地前行,眼睛睁大适应着黑暗,试图捕捉光线,并朝着光线加快脚步。然后看
到影像《丛》,如宽阔的公路般在黑白镜头前延展的吉他琴弦,草雀是这些即
兴剧目的主角。耳朵忽然被弦声唤醒,还有啁啾,雀停在弦上、又飞离,不规
则的弦声谱出人耳所能捕捉的乐音。豁然开朗,黑白镜头里的草雀成群结队地
出现在你身边,步道左右两处对着沙丘状的沙子,绵延。步道宽度的60%留给
了雀,40%留给了观众。平放在简易支架上的黑白吉他,好像雀的亭台楼阁,
咿咿呀呀地伴奏着鸟儿们的歌剧,咿咿呀呀是雀的爪或喙勾动琴弦,抑或羽拍
动琴弦。而观众席则是流动的,是观者的步子。歌唱家们或无视或端详着观众,
思量着下一幕要怎么演。而这新的空间,封闭在建筑内部、不同于户外,对这
些毛茸茸的小家伙们又意味着什么?我们改变了它们的生活只是因为我们能够,
这是一个控制的场域,控制得和自然很像,对自然的拟真也会让我们想起整个
世界就是一套控制系统的假想。而人的脑子就只是人的脑子,人的身体也只是
人的身体罢了,没有办法摆脱自身的束缚,即便将空间转换成了这种种触动性
的场景,也只能困于这些场景中。雀儿们究竟想些什么,怎么看待我们,我们
只知其一不知其二。现场整体布展和空间装修都嫌粗糙,但还是有讲究耐看的
细节,比如如何用线将扩音器和吉他联接起来,这些电线的形态都颇为自然。
这片《此地入耳》的区域挺长,走着的时候心下还暗暗觉得这些翅膀造物有些
可怕。待到步入《示踪器》区域时,大大胖胖的滚圆气球在整个空间中做着布
朗运动,却让人噗嗤一笑。在空气里,它们让一个日常包裹我们的不可见的气
流场可见起来,在风扇的鼓吹下,以一种活泼的节奏舞动。观者可能会想要把
高处的气球拉下来,或把低处的气球托上去。这些气球好像浮动的音符,演奏
着无声的交响。1961年出生的布谢-穆日诺在音乐学院受过系统训练,并从事
过专业作曲,但直到1994年才开始尝试声音装置的创作。如果说《雾》是静谧
的序曲,《丛》是絮絮低语的前奏,《此地入耳》和《示踪器》是两段玲珑丰
富的乐章,那么整场展览的高潮或许还得是被放在独立展厅的《趋势》。这件
作品的第一版创作于1997年,当时起名为《无题》,是在他家中一个直径为2.5
米的蓝色充气游泳池中进行的。此次的圆形水池仍是蓝色的,水面呈八卦阴阳
状的顺时针与逆时针对流形,其中大盘小盘落玉珠,瓷器相碰的磬啷声清脆婉

约,好像在空间中谱画出透明的晶体。水池设计了可以落座的浅边,让原本高
敞的展厅在回响着磬啷声时亦是绝佳的冥想地。布谢-穆日诺对水和声有着一
种痴迷,2015年轰动一时的展览“汛潮”(Acquaalta)就将巴黎东京宫改造
成湖泊,观众划一叶扁舟漫溯。
难得有这样现场零文本的展览,这一点让人如释重负。这些被艺术家如作曲般
精心编排的场景,蓄意地模糊物化作品或固定版本的界限,而是打开成一段段
特定的体验,并因为受到空气、光线、动物、天气之类不可控因素的影响,而
成为一段段不可复制、永不重复的时光。在人类的知识结构中去讨论所谓自然
和人工的分界似乎难以构建有效的意义,还不如像布谢-穆日诺这样重新编排
出一个可步入的沉浸式的有机整体,艺术在这里不再只是装饰性的元素,而是
某种结构,在此与建筑结构融为一体。写到这里,让我们回到艺术家希望观者
体验的第一件也是最后一件作品《编舞》:高高的户外扶梯密集地铺散着大大
小小的鹅卵石,观者小心翼翼地选择着自己的“爬山”步道,而站在前人身后
的来者,看着上方攀爬的身影,和石阶错落的扶梯假山,也是一道浑然天成的
景观。拟景、造景、人亦其景,景景相扣,就是这趟可以多游几遍的布谢-穆
日诺个展之旅了。
注:本文中忆及的作品顺序与实际展陈顺序不符,但仍保留了记忆中的观展顺
序。

About Amao

Open Smile
This entry was posted in artforum, ARTS. Bookmark the permalink.

Leave a Reply

Fill in your details below or click an icon to log in:

WordPress.com Logo

You are commenting using your WordPress.com account. Log Out /  Change )

Facebook photo

You are commenting using your Facebook account. Log Out /  Change )

Connecting to %s

This site uses Akismet to reduce spam. Learn how your comment data is process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