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ag Archives: Contemporary art

Dynamic Autonomy

马尼拉:充满活力的自治 原载于 燃点RandianOnline 文 / Sidd Perez 译 / 顾灵 马尼拉的当代艺术界常被说成“充满活力”,“活力”到底意味着什么?菲律宾首都的所有艺术都能用“活力”来形容?要穿城而过参加艺术活动时,就连当地的圈内人面对糟糕的交通状况也会一脸茫然。其实,本地的和外来的艺术家同样困惑于菲律宾的“活力”究竟在何处。 The Drawing Room(绘画室)在新加坡和马尼拉分设了展场,笔者由此观察到两地的诸多区别。尽管两座城市都是增长中的亚洲市场的弄潮儿,生产力与日俱增,但两地的艺术生态却不尽相同:新加坡以体制为依托,持续推进硬件方面的完善,而马尼拉却没有此种自上而下的国家性支持,于是,私人部门、企业、非营利机构与林林总总的行业圈子构成了马尼拉的艺术推动力。想象一个需要赶场子的周末——各种艺术节、艺博会、展览与派对——穿行其间的唯一交通方式即马尼拉令人生厌的地铁。某艺术家很可能白天刚在一家高端画廊举办了开幕,当晚又成了某场演出的贝斯手。来这里,只要认识了一个人,就会自然而然认识一大群。要是换到新加坡,场面上的人气靠的是有的放矢的暖场寒暄——尊享感是关键。但反过来说,马尼拉的“活力”就在于此种过度交集吗? 正如其政治经济体制的情况一样,马尼拉的基础设施与扶持结构也同样存在偏颇,这也就直接导致了政府资助的公共项目少之又少。因此,当地艺术界不得不依赖私立与独立组织的支持。商业画廊仍是最主要的推手,以独立实体的身份代理艺术家、流通项目与作品。两年来,商业画廊飞速发展,既作为替代性的艺术院校,也有艺术家自治空间转型为商业企业化运作的情况(比如 Artinformal中心 与 Light and Space画廊),还有专注于摄影及纸上作品的空间,诸如 Silverlens 画廊与绘画室美术馆。通过引进多样的艺术形式、在吉尔曼军营艺术区(Gillman Barracks)开设空间以拓展市场。同样地,Finale Art File 与 Tin-Aw 等艺术家创办的本土商业空间通过参加香港巴塞尔、台北艺博会与都灵 Artissima 等国际艺博会提升自己的地位。二级市场也在这个自我调节的行业里尽量增加影响力,例如 Salcedo 拍卖行开设了商店,这也说明了把艺术品倾销给投资买家们的趋势。与此同时,暗箱交易在主要玩家之间也时有发生,因为他们对透明交易总是怀有矛盾心理。近年来全球新兴艺博会的井喷同样少不了马尼拉,第三届菲律宾艺博会在一个停车场举办,并由此获得了不少关注。菲律宾艺博会成为了马尼拉艺博会之外的又一个本土艺博会,自2005年起每年举办一届,起先只展出满腹牢骚的本土参展者,如今也有海外画廊的加入。 随着艺术商机的增加,马尼拉的艺术也高速运转了起来,同一名艺术家每个月在多家画廊先后开展的情况屡见不鲜。近年来,年轻艺术家的舞台也变大了,甚至艺术生也开始为了销售而创作。随着市场的迅猛发展,艺术作品开始供不应求,以前替代性空间只能举办被商业画廊拒之门外的展览,而现在也得到了重新规划。 2005年前后,替代性空间数目骤减,因为它们变成了项目空间,其策展与合作理念也不再像之前那样主打“替代性文化”这张牌了。如“98B”等艺术家小组发现了Escolta的潜力,这是一片前殖民区域,由于位置偏远而无人问津。“98B”与当地社区展开合作,并和前来参加驻地项目的艺术家一起围绕装饰艺术外墙和名不见经传的商店策划了一系列介入式项目。第一个外来参与者是日本的艺术小组 Koganecho Bazaar,此驻地项目也对意在寻找马尼拉本土合作的独立实践者开放。秉承对交叉的可持续对话的鼓励,当地运营最久的替代性艺术空间Green Papaya(绿木瓜)继续对访问研究者敞开大门。作为一个平台与工作室,滤去主流商业系统的偏好,在此展出的艺术实践形式多样。新媒体艺术也常在各种临时空间发生,其中就包括Terminal Garden,这座私人住宅的主人是一名独立策展人,也是一个听觉/表演艺术节Fete dela WSK的创办人。此外,艺术家影像也越来越频繁地在各类空间出现,包括菲律宾大学影像学院内的 … Continue reading

Posted in 燃点Randian | Tagged , , , , , , , , , | Leave a comment

Direct Democracy for Art

艺术的直接民主 今天我想谈谈日本当代艺术的一个方面。如你所知,20年前日本的经济就已十分繁荣,但当时日本社会对当代艺术并不怎么感兴趣。有鉴于此,近年来其他亚洲国家开始积极地运用当代艺术作为一种策略性的工具时,日本反而被孤立起来了。   造成这种情况的原因有二:其一,西方文化进入日本是与近年来日本的现代化并行同步的。这点今天先略去不提。不过还得长话短说,日本有钱人对作为文化传承的传统茶道的喜爱远高于来自西方的现代艺术。这就导致了参战第一和第二次世界大战的日本并不具备接受当代艺术的前提条件。而如今日本波普文化的代表动漫正是从战后日本的嘈乱景况中诞生的,它也成为新贵们文化消费的主要对象。由此,对当代艺术之价值的认识成了一戳即破的泡泡。   然后到了上世纪90年代,大量热钱流入市场,艺术品被认为是低风险、高回报的投资尚品。然而,日本有钱人却更重视古典艺术性而非纯粹的投资价值。于是,他们并不明智地购买了大量价格高昂的印象派绘画,而错失了将购买当代艺术作为全球战略性投资的大好机会。   中国有句古话:“生死有命,富贵在天。”民主化和沟通性的艺术可以成为振兴民主的催化剂。换个角度来看,这也是颇具价值的财富。   这种民主化和沟通性艺术的平台之一是由Fram Kitagawa在其家乡越后发起的“越后妻有三年展”(Echigo-Tsulnari Art Triennale),这是一个人口稀少、常年多雪的地区。二年前我作为志愿者前往越后帮助当地人移除过多的积雪。这张照片中是越后地区的一座禅庙。今年越后地区的雪灾尤其严重,积雪高达4米,当地政府不得不花费高达2500円每人每小时来清理积雪。对孤老而言,这意味着在支付高昂的税费同时还得每年忍受自然带来的雪灾天气。   希望大家能访问三年展的网站,因为越后妻有确实做了许多独到创举。首先,三年展总监Kitagawa亲自挑选艺术家,仅这一点就足以在日本堪称奇迹。其次,三年展引入了许多来自建筑师和艺术家的实验性、协作性项目,并将之作为当地政府公共项目的一部分,如图书馆或其他公共设施的建设。这使得项目颇具时效性与远见卓识。当然这也是帮政府合理花钱的好办法,因为通常政府不会为某个单独的艺术项目投钱。   其三,三年展吸引了众多青年志愿者介入到社会系统中,前往当地探访一些年久失修、少人居住的地区。这些被称为“Kohebi”的青年志愿者群体大多来自城市,他们住在村庄空置的房子里,从事各种志愿工作,比如打扫将要成为展厅的空房子,或种树。这着实是场让人大开眼界的展览,并确实通过三年展的活动振兴了当地的社区形势。当然,悲剧总不可避免。我听说一个故事,当地的一个农民爱上了一位来做志愿者的女孩,并向她求婚;女孩经历了激烈的思想斗争,在艺术作为某种超脱绝伦的体验与日常生活的柴米油盐间挣扎。   越后妻有的成功又促生了濑户内国际艺术节(Setouchi International Art Festival)。然而,濑户内的背景同越后妻有很不一样。濑户内已经有了直岛贝尼赛艺术站(Benesse Art Site Naoshima),并已然成为日本当代艺术屈指可数的朝圣地之一。在艺术站开幕之初,每日的访问量仅几十人。然而,眼光长远的艺术站总监福武先生却通过长期耐心的呵护与卓越积极的投入将之塑造为日本当代艺术界的成功神话。越后妻有同直岛最大的区别在于前者在一个落后地区进行完全实验性、开创性的项目,而后者更倾向于商业。这两者均可成为讨论同类项目时的重要参考。比如另一个独立艺术项目别府项目,以及一家颇为成功的独立美术馆:十和田现代美术馆(Towada Art Center)。十和田作为一个美术馆的成功案例,拥有自己的永久收藏,并将美术馆的建筑视作保护艺术品的保险箱。这一理念让美术馆拥有价值连城的优质藏品,由此在日本美术馆界独树一帜。   与之相反,青森美术馆(Aomori Museum of Art)的筹建资金雄厚,其中很大一部分来自当地核电站提供的补贴。讽刺的是,青森美术馆所在的地方就靠近越后。   还有我想强调的一点是,越后妻有和濑户内国际艺术节的举办结构保留了某种古老的传统,即所谓朝圣的复兴。朝圣不仅见于日本,也见于其他许多国家。朝圣与自律(修炼)相联系。在日本,88座寺庙联结而成的多地朝圣网即知名的“四国朝圣”。而濑户内国际艺术节同“四国朝圣”有着许多相通之处。也就是说,濑户内国际艺术节借“信仰之力”成为瞻仰杰出艺术作品的新朝圣地,由此吸引了许多参观者,并从而振兴了当地的工业与文化。这也可作为文化人类学的一个课题来加以研究。世界上朝圣地的参考有鼎鼎大名的麦加(Pilgrimage to Mecca)和圣地亚哥(Santiago de Compostela)。   最后,我想说说我们国家最近遭受的灾难。PPT中这张照片摄于去年4月24日。我和几个朋友自主发起了一个名为“有劲儿的大脚”(VITALFOOT)的项目,即为灾区捐献自行车,人们可以骑着这些自行车去灾区发放水和供暖油料。灾区的毁灭性景象让我们无言以对。大船渡市的这座幼儿园坐落在一座小山上,由于幼儿园的校车司机明锐机智地在地震之后即刻把车开回了山上,从而孩子们得以幸免于难。然而,其他地区的许多校车中的许多孩子却被海水吞噬。但这一切灾难并不仅仅缘自海啸本身,更归咎于我们对祖先古话的忽视,比如“别在低于这座石碑的地方建房子”。 … Continue reading

Posted in Seminar论坛/讲座/对访 | Tagged , , , , , , , , , | Leave a comment

MONODROME’s Curators Talk-3rd Athens Biennale 2011

This gallery contains 20 photos.

2011年第三届雅典双年展——“单值”策展人访谈 来源:Yatzer 作者:Apostolos Mitsios 编译:顾灵 雅典,希腊的首都,作为当下全球瞩目的焦点正经历着历史性的关键转变,然而经历严重的金融危机并不意味着同样经历创意危机。2011年第三届雅典双年展“单值”(10月23日 – 12月11日),希腊最大的国际当代艺术展,是城市脉搏跳动活力的例证。尽管艺术并非是所有问题的解决之道,但定能引发一些有趣的问题。由知名策展人、评论家Nicolas Bourriaud[i]与XYZ[ii](其成员Xenia Kalpaktsoglou & Poka-Yio是雅典双年展的联合总监)组成的策展团队以“单值”(MONODROME)的主题在转角邂逅了一个几乎不真实的巧合:小王子遇见瓦尔特•本雅明(The Little Prince meets Walter Benjamin)。 雅典双年展三部曲的前两部分别为2007年的“摧毁雅典”(DESTROY ATHENS )与2009年的“天堂”(Heaven)。“单值”(MONODROME)在雅典市中心网罗大量活动与项目尽纳伞下,总计110位参展艺术家与众多演出、互动、工作坊与公开讲座。第三届雅典双年展的展馆分设于Plateia Theatrou的Diplareios School (一所成立于20世纪、招生广泛、影响深远的工艺学院),位于Parko Eleftherias的艺术中心,与Eleftherios Venizelos美术馆与反独裁民主抵抗博物馆(the Museum of Anti-dictatorial Democratic Resistance)。 我们诚邀您阅读下文与第三届雅典双年展策展人Nicolas Bourriaud 与XYZ的访谈,探索展览中所有潜藏的小秘密! 问:雅典当下正经历着前所未有的危机,既来自经济也来自道德。与此同时举办一场大型艺术展览的难度可想而知,因为城市的一切都无时不刻地改变着。现状局势是如何影响第三届雅典双年展的策展的? 希腊的当前局势异常艰难与复杂,这让双年展不可避免地被牵扯为一个政治决定。“单值”(MONODROME)处于希腊当代史空前危机的正中,这一危机远远超越了经济范畴。整个国家踟蹰于银行破产的沼泽地里,文化教育的拨款无疑被头号减免。过去的十年见证了双年展的一系列“一鸣惊人”,乐于强调国家与城市的政治形势与情状,且对市场敞开怀抱。如今的金融危机让我们不得不反思,双年展是否也可是一个暂停、自我反省的时刻,一种假以质询我们的审美价值及其与政治或伦理关系的渠道。“单值”是一个仓促的构想,其表达的意义很是苍白。展览截至目前没有一个赞助商,国家的支持还未确认,因此展览的实现全需感谢每一个参与人,他们的热情与合作、坚定与耐性和富于远见的信任,尤其是来自广大志愿者的无价付出,感谢雅典双年展的朋友们。 今年的双年展有何值得期待的精彩内容?你们此次的最大理想与担忧是什么? 希腊危机并非纯粹是一个国家的危机,它来自全球金融语境,并影响全球经济局势。这是对经济泡沫破裂的本土衰败,后者影响着当代社会的各个层面。如何才能不自欺欺人地描述对其的感知与思考?我们决定反省这一局势的最佳方式是组织一股策展力量,来挑战我们对希腊局势的立场。就某种意义上说,“单值”试图把多样的迷局碎片拼出一张完整“此时此地”说明书,以此反映全球化与区域性之间错综复杂的关系,确定探索文化行动“新模式”的基调。“单值”理想的展出并非锦上添花的艺术,而是对既定社会中的社会讨论的关键因素。 第三届雅典双年展背后的主题是一场别致的邂逅:小王子遇见瓦尔特·本雅明。这个点子是怎么来的?这场想象的邂逅与双年展有着怎样的联系? “单值”借鉴了瓦尔特·本雅明的生活与创作,灵感也同样来自其同名书(单向街, 1928)。试图通过小王子与瓦尔特·本雅明之间的虚构对话来表达某种讲述。当这名学者在面对逐步升级的窘迫忧虑时退避三舍,小王子却以其让人开怀的童言无忌不断向局势本身提问。 … Continue reading

More Galleries | Tagged , , , , , , , , | Leave a comment

Belief of Consciousness-Consciousness of Belief

//Philippe Pirotte Why would Chinese conceptual artist Xu Zhen establish a company? What is the genealogy of his work as an artist and curator that would lead to the decision in 2009 to become the CEO of an enterprise, called … Continue reading

Posted in ARTS | Tagged , , , , , , , , , | 4 Comments

VIP Art Fair to return February2012

VIP 艺博会2012年2月回归 纽约 – VIP Art Fair,世界首届在线当代艺术博览会,正式宣布其第二届VIP 2.0将于2012年2月3日-8日举行,网址:VIPArtFair.com。国际顶尖画廊将展出价值$500至$1M(百万)不等的作品。 VIP 艺博会成立于2011年1月,利用互联网技术来创建实时在线的展会现场,供浏览者了解、购买来自世界前沿艺术家的作品。 展会总监Noah Horowitz解释说:“VIP艺博会从成功的实体艺博会中借鉴经验,同时面向更广大的观众,为艺术圈及全球一流艺术交易商搭建起稳固的桥梁。” 已有来自32个国家的100家画廊参展,包括拉丁美洲和中东,远超去年的进展节奏。代表画廊如Zwirner (纽约), 白立方 (伦敦), 佩斯 (纽约,北京), Hetzler (柏林), Ropac (巴黎,萨尔兹堡), Fraenkel (旧金山), Goodman (纽约,巴黎) 与Hyundai (首尔). 主办方的新任技术副总裁Severin Andrieu-Delille表示:“在去年的在线艺博会中,组织方面临了大量人流的访问与相关技术问题。相应地,我们已经完成了大幅的系统升级,增添多台服务器与带宽资源。已经通过的逐项拟真测试让我们信心满满地应对高峰访问量。” 全新的博物馆化观展系统让观者得以购买全球顶尖艺术机构的作品。增强的社交媒体植入(如Twitter 和Facebook)邀请观者即时交流、分享喜好。VIP 2.0 支持所有网络浏览器、iPad与移动设备,并保留了去年大受欢迎的功能,诸如:互动展位、VIP专区的聊天功能等。 艺博会艺术品的交易方式正逐渐发生改变。从上一届来访者调查中得出的数据显示,人们对全新在线艺博会表示欢迎与赞赏,持续一周的在线艺博会吸引了来自196个国家逾40,000人次的访问,每位来访者的平均浏览时间均超过一小时,浏览期间观者可以定心欣赏200余件参展作品。 作为全球顶尖当代艺术画廊的门户,VIP艺博会为交易商提供了与现有客户顺畅沟通的在线技术,与潜在客户建立联系的广阔机遇,为艺术学子、教育工作者、评论家与策展人介绍了更多当代艺术家。 VIP Art Fair to return … Continue reading

Posted in 双年展/艺博会/展览 | Tagged , , , , , , , | Leave a comment

Exhibition by artist Tomas Saraceno opens at the Museum for Contemporary Art in Berlin

  BERLIN.- Tomás Saraceno’s installations shatter traditional concepts relating to place, time, gravity and traditional ideas as to what constitutes architecture. His works are utopian and invite the viewer to play a part in their impact on a particular space, as … Continue reading

Posted in 新媒体艺术 | Tagged , , , , , , , | 3 Comments

Maurizio Cattelan: All

This gallery contains 16 photos.

莫瑞吉奥·卡特兰(Maurizio Cattelan)古根海姆最新个展“All”(所有) 2011年11月4日-2012年1月22日 意大利人莫瑞吉奥·卡特兰(Maurizio Cattelan)被视作挑衅者、弄潮儿、当下时代的悲情诗人,他创作了近年当代艺术景观中最令人难忘的几幅图像。此次回顾展将全面回顾卡特兰的全部创作,也即展览标题“All”(所有)的来由,逾130件借自全球各地私人或公共收藏的作品将与公众见面,创作时间跨度从上世纪80年代末至最近的新作。 卡特兰的创作取材广泛,从大众文化、历史、区域民族到自省,其见解玩世不恭而深刻。 作为超现实主义者的代表人物,卡特兰创作了无数引人不安、变化多端的雕塑与装置作品,揭示了现代社会的核心矛盾。卡特兰将为此次调研展多身定制一座现场装置,在古根海姆的圆形大厅中央为卡特兰迄今为止的全部创作给出圆满归结。 卡特兰艺术创作的许多灵感都来自他的童年时代,在意大利北部城市帕多瓦(padua),那段青葱岁月在家庭的窘困、教师的惩戒与做粗活赚些零钱中度过。这些早年经历植根于艺术家反权威的艺术创作中,对剥削阶层的鄙视在其早年的创作中表现得尤其明显。 其全部作品都指摘政治与社会,艺术家在其以象征图示为主的特色表演中将自己打扮成一名凡夫俗子,一个蠢蛋,以此来刺激观众,告诉所有人其实没有必要自作傻瓜。 粗暴、挑衅、肆无忌惮是描述卡特兰雕塑的关键词,反政府主义渗透于其作品中,常论及的话题包括其意大利人的国籍与这个国家动荡混乱的政治局势,对道德的深刻追问是其创作中心,对标本玩偶的循环使用表达了一种表象的生活,用实际死亡的预设作为探讨主题的手段之一。 在古根海姆纽约标志性的螺旋大厅中央,每件作品都被吊在绳子上,仿若被实施绞刑。以纯粹卡特兰的新奇展示方式抵抗传统的展览形式,从天而降的雕塑们宛如一体,貌似被集体处决,概莫能外,这些艺术作品即悲剧本身。以时间为序的回顾展创造了为现场度身定制的大型装置组,以此庆贺其自身的徒劳无功,也是对卡特兰迄今创作的终极升华。 November 4, 2011–January 22, 2012 much of cattelan’s artistic practice is fueled by his childhood. growing up in the northern italian city of padua, his youth was marked by economic … Continue reading

More Galleries | Tagged , , , , , , , , , , , | Leave a comment

MOCA Publishes a New Book about Contemporary Art for Young Audiences

洛杉矶当代艺术馆MOCA出版当代艺术儿童读物 洛杉矶当代艺术馆(The Museum of Contemporary Art, Los Angeles:MOCA)日前出版了一系列关于当代艺术的儿童读物,书名为:“打破陈规:什么是当代艺术”(Breaking the Rules: What is Contemporary Art?),作者是诸多文学奖得主苏珊 鲁宾Susan Rubin。这本64页的小册子旨在向8-12岁的儿童读者介绍MOCA举世闻名的永久当代艺术馆藏。内容主要是对部分永久馆藏艺术的创作者——25位当代艺术家的介绍,他们包括:Jean-Michel Basquiat, Alighiero Boetti, Chris Burden, 莫瑞吉奥·卡特兰Maurizio Cattelan, Vija Celmins, 托马斯·德曼Thomas Demand, 莱涅克·迪克斯特拉Rineke Dijkstra, 彼德.多依格Peter Doig, Victor Estrada, Llyn Foulkes, Felix Gonzales-Torres, Andreas Gursky, Mike … Continue reading

Posted in ARTS | Tagged , , , , , , , | Leave a comment

本 路易斯Ben Lewis调查当代艺术市场起落背后的故事

ArtDaily伦敦报道: 如今,当代艺术的繁荣风潮已经过去,但从2003年至2008年秋,全世界都目睹了当代艺术市场前所未有的疯狂热闹。 在过去这些年丧心病狂的繁荣风潮中,艺术评论人与制片人本 路易斯Ben Lewis紧随当代艺术市场的节奏与步伐,马不停蹄地走访大大小小的艺术博览会、拍卖会、美术馆,以及身价亿万的艺术藏家的豪宅或办公室,采访艺术交易商、拍卖师、画廊主、艺术市场分析师与艺术藏家,试图寻找这一具有深远历史意义的社会现象背后的真实原因。他揭露了不为人知的纷繁复杂的艺术交易,独特出众的市场交易手段与广为人知的公开秘密,还有那份对当代艺术的满腔热情与执着信念。 2008年9月15日,是雷曼兄弟倒闭的日子,也是自1929年以来金融界最糟糕的一天。而就是在这同一天,达明 赫斯特Damien Hirst 以7000万英镑的天价亲自售出了他的艺术作品,这意味着苏富比拍卖行在两天内就完成了1.11亿英镑的交易额。这可以被当做是当代艺术泡沫群山的最高峰——艺术的商业价值所达到的史无前例的高度。 然而,也是在那一天,有一位艺术评论人兼制片人被苏富比和赫斯特拒之门外,他,就是本 路易斯。 为什么?为了寻找答案,他花了整整一年的时间来制作一部纪录片,探寻当代艺术市场繁荣背后的故事,也因此而背上了“剑走偏锋”的恶名,当代艺术界的宠儿们将他视为充满偏见的异路人。 在信贷蓬勃的时代,经济泡沫几乎无处不在:房产、酒业、黄铜、石油。但有一种泡沫远比其他任何泡沫都要大得多:当代艺术。一幅安迪 沃霍售价7.2千万美金,一幅Mark Rothko 售价7.3千万美金,一幅弗朗西斯 培根售价8.6千万美金。当经济界的所有其他都不同程度地在2007年底受到了信贷紧缩Credit Crunch的震动衰落,当代艺术泡沫却依然一路领跑,接着膨胀,直至其扩张至史无前例的尺寸,并还在贪婪地继续增长。 艺术评论人与制片人本 路易斯将他的2008年全部用在了调查当代艺术泡沫上。不论他身在何处,他都会被告知当代艺术市场的繁荣将会永远继续下去,永不终结,因为全球超富阶级对艺术的新鲜激情将是市场前进的永动机。但路易斯也发现了除此之外的更多、更重要的原因,一整个超凡脱俗的艺术世界,一个充满了不寻常市场手段、投机主义、私密性首位、税收模糊的艺术世界——每一个艺术交易商、藏家、画廊、拍卖行、公立美术馆及其他一切艺术从业者都在其中扮演者各自的角色。 在这部纪录片中,路易斯也发现了他自己在当代艺术泡沫破裂中扮演的角色,影片中的许多资料都是首次与公众见面。终于,一个他在许久之前就已做出的预言实现了。在赫斯特那场历史性的拍卖会举行一个月之后,当代艺术市场崩盘,截止2008年成交量下跌了整整40%,截止2009年2月,成交量下跌75%并还在持续下跌。 伟大的当代艺术泡沫http://benlewis.tv/ 不仅是一部关于艺术市场的纪录影片,更是解读在2008年,全球经济在无尽的妄想与贪婪推动下终于越轨坠毁的社会寓言。在不远的将来,当代艺术泡沫或许会成为我们回顾整个当代艺术繁荣时代的缩影。   Ben Lewis Investigates the Rise and Fall of the Contemporary Art Market   Ben Lewis stands … Continue reading

Posted in ARTS | Tagged , , , , , , , | Leave a comment

olafur eliasson: your chance encounter

奥拉夫 埃利亚森:逢着你的机遇 丹麦-冰岛裔艺术家奥拉夫 埃利亚森olafur eliasson的最新大型个展“逢着你的机遇”(your chance encounter)在日本金泽21世纪当代艺术馆21st century museum of contemporary art于日前正式开幕。 在这次展览中,埃利亚森对建筑、空间、结构与光影的关系有了更为深入的认识,由设计公司SANAA辅助进行的创作工程让这批艺术作品与场馆本身配合得更加天衣无缝。 正是他的装置艺术带给了金泽当代艺术馆新的生命活力,将每个房间的每个角落都充满了光影、镜面、色彩、风与雾。   埃利亚森的创作一直是对传统实物艺术创作的革新,他说:“..我一直在强调对传统艺术实物与其周遭空间之间界限的模糊化是非常重要的。”他不断致力于将第四维度——艺术/景观的“用户”(观众) 真正嵌入展览空间与展览本身之中。 有那么一种单调平凡始终在他的创作中,即对艺术的简易传达与积极互动的执着坚持,为其作品与观赏者营造出一种分外亲密生动的关系。此次展览当然也不例外,她不仅仅只是一个好似移除了社会语境的单纯艺术创作,更是一个融合了众多社会与城市环境潜力的公共空间,一个呈现与质疑共生互荣的空间世界。   本次展览将持续至2010年3月22日。   olafur eliasson奥拉夫 埃利亚森,出生于1967年哥本哈根,就读于哥本哈根的丹麦皇家艺术学院(royal danish academy of fine arts),至今举办过众多国际性的大型展览,包括在日本东京的哈拉当代艺术馆(the hara museum of contemporary),英国伦敦泰特摩登馆(the tate modern)以及纽约MOMA现代艺术博物馆(the museum of modern art, new york)。2003年,他作为第50届威尼斯双年展(50th … Continue reading

Posted in 新媒体艺术 | Tagged , , , , , , , | Leave a comment

迈阿密艺术季向导T SEASON MAP

2009年12月2日– 6日迈阿密艺术盛会一览FAIRS MIAMI-DEC 2-6,  2009  2009年12月的迈阿密无疑是热闹非凡的,20余场艺术盛会涵盖了20世纪-21世纪的现当代艺术杰出代表,包括绘画、影像、摄影、雕塑、新媒体等在内的几乎所有艺术形式,为所有艺术参与者与爱好者带来一场史无前例的饕餮盛宴!   巴塞尔迈阿密艺术博览会ART BASEL MIAMI BEACH 地点:迈阿密海滩会展中心Miami Beach Convention Center 1901 Convention Center 220 全球一线画廊及20世纪~21世纪杰出艺术品。巴塞尔迈阿密艺术博览会由巴塞尔艺博会主办, MCH 集团承办, 瑞士首屈一指的创意、艺术产业博览会。 一日票价: $ 35.00 双日联票: $ 55.00 开放时间:周四 – 周六 12am to 8 p.m. 联系方式:MCH 会展集团 地址:ArtBaselMiami Beach 4005BaselSwitzerland … Continue reading

Posted in 双年展/艺博会/展览 | Tagged , , , , , , , | 1 Comment

Micro-Symposium: Art / Science / Spectacle 微型研讨会: 艺术 / 科学 / 光景

  芝加哥当代艺术馆讲座与研讨会系列由安杰 B. 和约翰 J. 杰林克特约赞助 2009 9 12 周六, 2 pm 如何像奥拉夫.埃利亚森(Olafur Eliasson)那样创造身临其境的艺术作品?如何运用如梦似幻的光景技术巧妙表现事物运作规律并玩转我们的注意力于股掌之间?本周六下午由全球知名的三位艺术人发起的研讨讲座将就艺术与科技的微妙关系史展开的关于消费文化、光学、心理学、哲学以及科学技术等广泛内容进行研讨。此次活动由MCA普利兹克艺术总监及“享受你的时间——奥拉夫.埃利亚森”的策展人玛德琳.基因斯坦(Madeleine Grynsztejn)特别策划。 讲演人介绍: 安东尼.麦考尔, 主讲人 以早期的火焰雕塑电影及光线装置为起点,讲述七十年代之后的现象学艺术作品及新生代如奥拉夫.埃利亚森的作品之间的转变与联系。通过这些讲述,他将九十年代以来文化的生产、消费之庞大变迁之图景融入到当代艺术与科技的背景之中。 麦考尔McCall以其“固体光”的装置艺术闻名于世,这是一个他从1973年便开始探索的实验项目:线描绘锥(Line Describing a Cone), 一个由投射灯及体积测量设备相配套创造出的三维空间. 因其介于雕塑、摄影与绘画之间的突破性艺术形式,他的艺术作品具有高度的历史性重要意义。其中广为人知的展览包括:在惠特尼美国艺术博物馆展出的“融入灯光——在美国艺术中的投影图像(Into the Light: the Projected Image in American Art 2001-2)”;在维也纳摩德纳.肯斯特(Moderner Kunst)艺术馆展出的“拓展的屏幕:六十、七十年代的行为与装置” (The Expanded Screen: Actions and … Continue reading

Posted in Seminar论坛/讲座/对访 | Tagged , , , , , , , , , , | 1 Comm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