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为英国参加2010上海世博会的重要项目之一,英国总领事馆文化教育在上海民生现代美术馆举办“未来总动员:英国文化协会当代艺术珍藏展”受到了来个各方的关注。英国文化协会的艺术珍藏被公认为全球最精美的英国当代艺术收藏之一。经过70余年的积累,协会收藏了超过8500件出色的英国艺术品。这些艺术收藏品在全球巡展中亮相并部分陈列于英国文化协会100多个国家的办事处。此次展览将在中国首次展出如此众多具有重要意义的英国当代艺术珍品,展品涉及雕塑、绘画、录像、摄影、声音以及装置。展览将展出41位英国艺术家的作品,包括达明安·赫斯特(Damien Hirst)、安尼诗·卡普尔(Anish Kapoor) 等最蜚声国际的22名特纳奖得主和被提名艺术家。此次展览呈现出英国当代艺术发展的缤纷历程,为中国观众带来了一场精彩的英伦视觉艺术大餐。对于英国文化协会在华举办的首场大规模展览,作为本次展览的组织者Emma Williams、英国艺术史学家Simon Grant和部分艺术家代表分别接受了真艺术网的专访。
英国文化协会视觉艺术部展览组织者Emma Williams
Ling:请问英国文化协会挑选藏品的考量标准与依据是什么?收藏体系又是怎样的?
Emma Williams:首先是财政原因。因为英国文化协会收藏的艺术品购买资金来源于英国政府外交部的拨款,因此有一定的资金限制,所以大部分情况下我们都会做大量深入的调研工作,挑选具成长潜力的艺术家发展生涯早期的作品,这样而言价格就比较容易接受。
同时,由于英国文化协会,即英国领事馆文化教育处的机构属性决定,我们的职能是推广英国文化艺术,因此就对藏品的可运输性有着比较高的要求。只有相对而言比较易于运输的艺术作品,我们才会考虑购买收藏。
最后,也是最基本的考虑,是艺术品本身对于整个英国文化艺术发展的影响力与人文意义。
Ling:作为本次展览的组织者,在参展人选及作品的挑选上有怎样的考虑?
Emma Williams:首先我们对参展人及相关作品的挑选必须是在我们的8500件藏品中进行,肯定不会超出这个范围。其实这个展览的策划准备时间相当长,前期工作酝酿了很久,其间中英两方面前前后后进行了多次深入的可行性方案探讨分析,尤其是获得了上海市对外文化交流会的鼎力支持与协助。最终,我们将此次展览的时间线索由原先定的1990年初至今延伸追溯至1980年初至今,原因是希望展示给中国艺术观众(相对我们来说还是比较新的受众群体)一个更为完整的英国当代艺术发展脉络。此次展览的参展作品中,创作时间最早的作品是Gilbert&George的早期合作作品、也是两人的成名作《Intellectual Depression 精神压抑》(1980),那时的整个英国文化艺术界在撒切尔政府对文化艺术发展的漠视政策下非常低迷压抑,而Gilbert&George的这幅作品恰恰道出了当时所有英国文化艺术从业人士的心声,这份表达又是那么地具有感染力与震撼力。同时,此次参展作品中创作时间最近的一幅,是丽贝卡 沃伦的《P/D》(2009)钢板装置艺术,这件极富当代精神的作品可以让参观此次展览的观众对现今此刻在英国发生的当代艺术的最新面貌有所把握。
然而,也正是由于展品时间线的延长,展品的数量与珍贵程度也随之上升。在运输此次展览的全部89件展品时,我们一共动用了72个大型集装箱盒,仅《民间档案》一系列作品就动用了29个大型集装箱盒
Ling:我们知道本次展览是作为2010年上海世博会的重要文化交流项目,这在之前是不多见的,不知世博会后,是否还会有相同级别的展览安排?(因为Emma常驻英国,所以是由英国领事馆文化教育处首席秘书李伟博回答这个问题)
Emma Williams:其实此次的展览将是全国巡展,我们已经联系了全国多个省市的6位策展人进行联合策展。在民生的这次展览会持续到3月21日,撤展之后,此次展览的部分展品将被运往其他城市进行巡展,具体的地点场馆以及相关艺术品目前还未最终确定,策展工作也在紧张地进行中。事实上,这次《未来总动员》的展览是英国领事馆文化教育处以及英国文化协会有史以来规模最大的一次展览。大家都知道,每年英国文化协会都会在全球多个国家地区举办多种多样地推广英国文化艺术的活动与展览,但参展作品数量之众、质量之优,与此次相比是前所未有的,也由此可以看出英国对在中国的文化促进推广事业的高度重视。所以也相信,在今后我们会在中国有长期的文化活动安排。但如此级别的是否会在短期内再次举办,我也不能打包票。
Ling:此次在民生的展品是否也会在上海世博会英国馆中展出?
Emma Williams:并未有相关的计划。
英国艺术史学家Simon Grant
Ling:我注意到此次参展作品中有多件都是英国泰特美术馆透纳奖的提名或获奖作品,包括此次参展的标题艺术家Mark Titchner是2006年透纳奖的短名单艺术家,及Alan Kane此次参展艺术系列《民间档案》的创作搭档Jeremy Deller是2004年透纳奖的获得者。请问您如何评价透纳奖在英国文化艺术届的角色及对其发展的作用?
Simon Grant:(笑)你提了一个非常专业、优秀而尖锐的问题,但其实很好回答。我会先给你一个泰特版本的回答,因为我是为泰特工作的(笑),然后我会给你一个其他的非泰特版本(笑),当然其实两个版本是一样的。
在透纳奖于1984年成立之前,英国的文化艺术发展的主流趋势与边缘化现象非常明显,大多数进行独立创作的现当代艺术家举步维艰,如果他们做的是与主流艺术格格不入或仅是风格有所差异都会被边缘化,其发展空间被主流话语权挤压得连可呼吸的空气都很微薄。而1984年泰特成立了透纳奖之后,情况就大为不同了。这些当时被看做“特立独行、举止乖张”的青年艺术人被推到台前,并逐渐为公众所熟悉与接收,从而慢慢地将英国当代艺术的舞台扩大扩宽,强调其多元性的共存共荣,可以说是开创了英国当代艺术史的新纪元。
当然,事物总有其两面性。正因其拥抱的候选群体是青年当代艺术家,由其艺术性质本身决定了评判标准的难以确立,所以每一年透纳奖宣布短名单与获奖人的时刻,就是英国文艺界吵吵嚷嚷得最凶的时候。所有的艺术评论人唇枪舌剑地争论这批“透纳人”孰好孰坏,或是对获奖人的艺术是非评头论足。而这一点,反过来说,其实对英国文艺界而言也完全不坏。因为在透纳奖之前,所有媒体对于当代艺术都缺乏应有的关注,甚至可以说对当代艺术完全不关注。而透纳奖设立之后的这番繁荣景象,是在其之前无人可以想象的。当然,不论怎样,我们依然不能肯定地评价说透纳奖就是英国最优秀的艺术奖项了,或者透纳奖具有非常重要的参考价值。我们只能说,这是一个非常勇敢的、极具开创性而又富有争议的英国当代艺术奖项,同时(笑)也是我老东家泰特艺术馆做的好事一桩。
Alan Kane:对于这个非比寻常的好问题我要做点补充,记得有一回和艺术家朋友Dinos Chapman(Jake & Dinos Chapman 杰克·查普曼与迪诺斯·查普曼兄弟是2003年透纳奖的短名单候选人,当年的透纳奖获得者是Grason Perry)讨论到透纳奖时,他说之所以要叫透纳奖(英文是Turner,透纳奖是以著名的英国印象派艺术家威廉·透纳的名义成立的)是因为每个人都要Take a turn(英文俗语,风水轮流转的意思)这样说在英语中算个非常有趣的笑话。当然也不尽然说当代艺术如今数得上名头的家伙都得过透纳奖或被列入到短名单里头,但这也不失为一种真相。(Simon Grant与Alan Kane两位都受过非常正统的文化艺术教育,两人的英国干幽默也都十分正宗)
Ling:英国当代艺术与其他当代艺术的区别?
Simon Grant:我认为每个国家的艺术都与其独特的民族文化息息相关、环环相扣,我可以用一句话说英国当代艺术与其他当代艺术完全没有区别,都是当代艺术,但每个国家、地区都会有其自身独特的文化烙印与特色。比如,法国的艺术就相对比较具有叙述性,而瑞士的艺术就比较非主流、常做些独立于欧洲主流艺术趋势之外的边缘创作,那么英国的艺术特色在我的理解则是比较温和绅士、充满了幽默感与自信心。
艺术家代表Alan Kane
Ling:我在弗瑞姿艺术节上看到过您的展位,当时您也展示了部分来自于您父母的藏品。请问您父母也是藏家?此次您与Jeremy Deller的这件参展作品《民间档案》更多地像是一个收藏的集体展示,而并非通俗意义上我们理解的艺术创作。请问您觉得您更多地是一位艺术家还是藏家?很抱歉如果这个问题冒犯了您。
Alan Kane:你的问题很有层次感(笑)我先回答第一个层次:我的父母并非藏家。在他们刚成家立业的年代,收藏些古玩杂件来装饰家居是一种时髦,这就是为什么当时我在弗瑞姿艺术展上展出的作品中有来自他们的“藏品”,包括一套三件的中国唐彩侍女瓷像。那些都是非常精美的、极具家庭气息的艺术工艺品。但正如我所说的,他们不是藏家。
至于你问题的第二个层次:我是不是艺术家?这个问题我也不确定,自己有时候觉得是艺术家,有时候又不是。我本身是一个非常热爱艺术、也愿意花时间钻在艺术世界里的人。当然,正如你所说的,我的艺术品看似与通俗意义上的一幅画、或一座雕塑的创作迥然不同,但对我而言,他们实际上没有本质上的区别,都可以算作艺术创作。我只是把自己喜爱的藏品分享给观众看,同时在我进行挑选与陈设的时候,也会给观众传达一个强烈的信息,即我为什么喜欢这些东西,这里面就有了很大程度上的艺术创作的成分。当然,我不觉得自己是艺术家的时候,原因也在于我比较倾向于将自己置身事外,不过多地或完全地参与进去,而是作为一个旁观者,与观众一起来看我的这个“艺术创作”。我经常会和艺术家朋友聚在一起,其实这种忽远忽近的感觉很适合我。
最后一个层次:我是不是藏家?这个问题的答案是否定的,因为首先硬件上就不够格。我没有足够的空间与财力来成为一个藏家。其实我身边有很多藏家朋友,他们有很大的别墅所以就有足够多的房间来摆放他们的藏品,而他们买得起、供得起这种房子,也就是说他们也有足够的钱来进行收藏。而我在这两方面也远远不及。当然,从本身意愿来说,我不想做藏家,而更青睐于做一名艺术家。
艺术家代表Mark Titchner
Mark Titchner于1973年出生在英国Luton镇,当地是英国的工业重镇,文化艺术气息淡薄。自幼喜爱艺术的Mark于1992年-1995年前往伦敦中央圣马丁艺术设计学院Central St Martins College of Art&Design就读绘画专业。此后他的艺术创作发展非常多元,创作对象包括绘画、装置、雕塑、互动新媒体等,创作媒介包括广告灯箱、招贴画、明星片、墙面、广告雪弗板等等。Mark与许多青年艺术家大量利用多媒体电脑高新技术不同,他是直到2000年才开始接触、使用电脑,由此形成了其独特的电脑技术与手工绘制相结合的独特创作方式。
Titchner的艺术探索了不同信仰系统之间的维度差别,并从社会、宗教、科学、政治等多重角度来探讨其背后的深意。他的作品中,语言和语境是最大的表达手段,“是关于你如何接受想法与思想的对话”,强调艺术创作必须具有强烈的表达力与互动空间,主动邀请观赏者进入艺术的世界进行互动,如此一来才能更好地完成整个艺术创作、传达、接受、反馈的过程。而其语言的摘取来源也是无所不包,从政治宣传口号、企业品牌广告、街头涂鸦到政府公文,他说在这个全社会都被直接语境吞没的时代,如何找出、高亮出真实的振奋人心的信息,才是真正的发挥语言艺术的道路。
在技术上,他自学了一些视觉幻象与视觉心理学的内容,从而达到其作品特有的强烈印象效果。同时,作为一名资深的摇滚音乐爱好者,他从诸多摇滚音乐元素中挖掘出了许多强有力的艺术元素,应用到其艺术创作中,具体表现在色彩、纹理、结构布局等。
Mark在提到他的艺术理念时说,当今世界是通俗文化主导,他希望将艺术尽可能地将通俗文化融合进来,并进行升华,由此他希望可以用尽可能多的渠道手段来表达、传播他的艺术创作。
Ling:标题作品’Future demands your participation’《未来总动员》的出处?
Mark Titchner:是一次偶然翻阅一位苏格兰作家的书籍时看到的一句话。这是非常简单、非常真实、非常有力的一句话。每个人都必须经历生老病死,但每个人又都有永生的梦想,而只有在当时当刻,全情投入、参与到生活的每分每秒中,你才有可能成为未来的创作者与参与者。这句话也与当代精神十分贴切。创作这幅作品已然是5年前的事了,很多细节我现在都记不太清。甚至是看这次整个展览的藏品,对我来说也是非常有趣诡异的经验,因为这里的大部分展品距离创作时间都有十多年的历史了,所以对我们来说(我们指Mark Titchner本人、Alan Kane与Simon Grant)这次展览更像是一个历史回顾展。
Ling:是否有计划或兴趣来中国发展?
Mark Titchner:此次的上海之行对我而言是非常新奇的经验。在上海我看到了在世界其他地方的城市中比比皆是的语言语境,麦当劳、星巴克、肯德基、汉堡王、宅急送,整个城市被大大小小的标牌所包裹,这也正是我艺术创作的灵感来源。我对谁会来看这个《未来总动员》的展览、以及他们看后的感受非常好奇,我对中国观众对当代艺术的认识与态度一无所知。当然,我完全相信中国当代艺术市场是一个充满活力与潜力的市场,如有机会我肯定会再回来。
Ling:如今英国当代青年艺术家的生存景况是怎样的?
Mark Titchner:我是非常幸运的,从我刚开始艺术创作至今有许多各行各业的朋友给予我实实在在的支持与帮助,刚开始我接很多VI的单子,做广告宣传页、海报设计等等,但慢慢地我从这些商业创作中学习了很多,并由此让我自身的艺术创作上了很大的一个台阶。又由于我算是比较多产的艺术家,很多作品我都只创作一件,有些海报、灯箱类的我就让印刷厂的朋友出成明信片,不时地在火车站、地铁站等人群聚集地散发,这让我很兴奋,就像是漫天飞舞着我的艺术理念与创作。
Ling:那目前你有没有固定的藏家群体?
Mark Titchner:目前还很难说,因为我的作品流出口太多太杂,但由于前五年市场行情一直很好,只有过去8个月受了些波动,因此我还没有对固定藏家有足够多的考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