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UGMENTED SENSES A China-France Media Art Project
华侨城·苏河湾《历史与创想》主题展之二
NO.2 Theme Exhibition of OCT Suhe Creek History & Creation
6月28日(开幕)-7月31日
周二至周日10:00-17:00,周六 10:00-21:00,逢周一闭馆
华侨城苏河湾艺术馆(中国上海)
8月12日(开幕)-9月11日
周二至周日10:00-17:30,逢周一闭馆
华·美术馆(中国深圳)
由深圳华·美术馆主办,法国驻华大使馆、上海市闸北区苏河湾建设推进办公室、华侨城(上海)置地有限公司、法国克雷岱伊艺术中心(MAC)联合协办的《感知增生—中法媒体艺术交流展》,邀请查尔斯·卡克皮诺(Charles Carcopino,法国)与颜晓东(Art Yan,中国)两位策展人共同策划,展览涵盖近30位具有代表性中法艺术家的28件作品,分上海和深圳两站。上海站于6月28日至7月31日在华侨城苏河湾艺术馆举行,深圳站于8月12日至9月11日在华·美术馆举行。
6月13日,本次展览的媒体见面会在华侨城苏河湾艺术馆顺利召开,新闻发布会现场邀请了法国驻上海总领事馆马伊容文化领事、陈楠文化副领事、华侨城(上海)置地有限公司营销策划部总监张雍、复旦大学上海视觉艺术学院新媒体艺术学院院长、新媒体艺术家胡介鸣、中国美术学院跨媒体艺术学院教师、新媒体艺术家吴珏辉,及此次展览的中方策展人颜晓东。
马伊容女士简短介绍了中法文化之春活动的概况,及法方对新媒体艺术、尤其是法国新媒体艺术创作的最新作品在中国展出的浓厚兴趣。此次从法国带来的诸多艺术作品均出自法国的青年艺术家之手,趣味盎然,老幼咸宜。在其后播映的一部采访短片中,法方策展人查尔斯·卡克皮诺(Charles Carcopino)谈论了法方的策展思路,认为数字技术的应用对全球各个领域都产生了重大影响并已经成为我们生活的一部分。随着数据传输和处理速度的不断提升,我们的世界每一天都在为人类打开新的可能。艺术创作也毫无例外地受其影响——当代艺术和欣赏者的关系也随之重塑。新发明不断地超越着我们五官感知的极限,而这种超越越来越多地走出实验室,踏进人们的日常生活。我们对于这一全球现象的理解和分析远远赶不上它的飞速演化。《感知增生》将两种来自不同文化的洞悉呈现给观者:中法艺术家的不同观点通过一系列的装置作品进行对话。艺术家们通过他们的作品来探讨在数字革命中人类和环境的关系。
查尔斯·卡克皮诺自2000年起担任克雷泰伊文化艺术中心/工作室(MAC)的负责人。这是一个视听艺术中心,主要针对舞台及剧场的影像及综合艺术创作,并支持策展人、编导、艺术家完成相关领域的研究性项目。他与中国缘分颇深,在2010年上海世博会期间,作为法国里尔文化馆的策展人之一,策划展出了许多有艺术性、趣味十足并且是交互式的装置,他将当时参展的两件艺术创作也带入了此次展览:来自Scenoscosme艺术组合的《植物话语》,及来自法兰丝·卡德(France Cadet)的数字机械“多利”作品。此外,查尔斯还邀请到著名的法国新媒体艺术家Pierrick Sorin等带来首次与公众见面的最新创作。其最近策划的展览“新怪兽”(New Monsters)与“舞蹈机器”(Dancing Machine)已于多地巡展,两项展览的观众均达到13万人次,收获了业内及舆论的热烈反响。
中方策展人颜晓东从《感知增生》展览的副标题“媒体变革下的感官重构”讲起,从媒体的定义、意识、关联展开说去,深入阐述在如今深刻的媒体变革时期,立足感知系统提出新的“新媒体/艺术”观点,通过媒体本身对人的软性、硬性条件提出挑战之后所创造出的所谓感知增生、官能重建,并结合传播学等交叉学科的知识来深入探索媒体转化的可能性。
作为策展人,颜晓东与查尔斯邀请到了30位艺术家,在上海与深圳两地举办2场开幕演出,1场展映项目,2个特别项目及多个教育衍生活动。其中,既定6月28日在上海举行的开幕将于原上海总商会旧址举行一场别开生面的现场影像演出“非建筑——大型随境生象作品”,由吴珏辉、姚大钧、范宗海、叶蕊、邵鼎、杨志敏等艺术家组成的创作团队共同创作。作品旨在将建筑原有的一切信息剥离,信息真空化后的建筑成为等待能量和信息重新注入的奇异容器,所谓“非建筑”。艺术家把抽出的一切信息:文化、符号、历史、声音、生命…重新注入,使他们在容器中剧烈碰撞和疯狂生长。在这个容器里,信息不再随着时间直线向前,而是跳跃和闪回的释放,信息不再从物理的表层映射,却在三维空间中蒙太奇化的放射,“非”化后的建筑,重新排列、集合与定义原有的信息,并在同一时空中演绎多重历史、多重文化、多维现实和未来…“非”化后的建筑,不止是其所处历史文脉中的一个片段,更是成为过去、现实和未来的通道;不止是物理世界中的一个存在,而成为现实空间、意像空间、想象空间的交集,通过“非”化后建筑,我们会以完全陌生化的方式接受原有信息,更深度的解读历史,更多维的展望未来。深圳的开幕则邀请到来自台湾的声音及空间装置艺术家姚仲涵及新一代声音艺术家王仲堃进行现场表演。
“1场展映项目”则是对法国尼莫艺术节(FESTIVAL Nemo – INTERNATIONAL PANORAMA)在2005年-2009年的精华片源集锦。这一由法国克雷岱伊艺术中心(ARCADI – Gilles Alvarez)主办的录像艺术节在法国阿尔卡地以“国际新形像样貌”为主题开展,此次作为“感知增生”展览的特别计划“实感增生/尼莫节@中国”,由尼莫策展人及Repérages杂志精心挑选出十二部精品音乐短片汇集成一小时的播映。尼莫已经成为法国数字艺术的先驱领导者,主要致力于多媒体装置和现场视听表演。
此外,鉴于展览本身的时空限制,策展人希望借此机会可以开展更多的交流活动,由此发起了一系列以艺术院校为基点的教育性艺术活动,包括巡回展映项目、艺术家讲座、自由形式的艺术工作坊等等,合作举办的院校包括复旦大学上海视觉艺术学院、杭州中国美术学院等,由此促成不同层面的丰富交流。
在接下来介绍参展作品的环节中,颜晓东着重介绍了几件具有代表性的创作,其中包括法国艺术家格雷戈里·夏通斯基(Grégory Chatonsky)的作品《与中国一起舞蹈》(Dance with China),这一录像装置基于服务器的一个软件程序,它实时追踪中国股票市场的交易走势。录像中的主人公弗雷德·阿斯泰尔(著名舞者、流行音乐人)会随着经济节奏翩翩起舞:变化无常的市场中,买卖波动越是剧烈,他的舞步就越流畅。这件作品与胡介鸣的作品《嗨!一个世界正在建设中》(Hi!A world, which is being built)有着某种对应的关系。后者作为一件信息装置作品,同样基于电脑程序与数据库,同名作品的最初版本创作于2006年,设想以10mX10m的巨幅静态灯箱展现一颗不知名星球上正在进行的造城工程之浩大场景。自2010年始,艺术家在原作基础上进一步发展作品的概念及呈现方式,于是诞生了新版作品:这枚匿名星球将以彻底数字化的方式存在于虚拟空间(cyberspace),星球上城建工程的兴、衰、亡、毁,或再生、迁移,“模拟”文明的发展境遇,而驱动这枚数字星球命运的恰恰是地球人类的现实境遇:重大的科学发现、地区经济的高速发展或股市的跌荡、战争、移民、气候变化、自然灾害……这些都会动态作用于未名星球。艺术家借助计算机与通讯技术“设定”了这样一种“生成关联”,实际上,作品的发展已经超越了作者的主观编排,理论上,这枚未名星球可以无限期地存在于虚拟空间,直至关联母体的消亡。
当胡介鸣被问及对“关联创作”的回应时,他表现出对法方作品的好奇,并希望可以在法方艺术家到达上海之后,与之就网络数据库技术应用于虚拟世界与现实世界这一主题阐述时的创作进行针对性的深入探讨。颜晓东也表示,展览进展至今交流基本上还是集中在中法两位策展人之间,他希望在法方艺术家抵沪后,策展人可以相对退居二线,让中法艺术家有更多直接的交流与互动。
此次展览中还有一件同样来自胡介鸣的早期作品《来自建筑内部》(From Architectural Immanence),这部时长6分18秒的单频录像素材来自两个部分的建筑影像和图片:其一摄自安徽传统老建筑,其二摄于西方现代都市建筑。通过计算机技术将这两部分的影像素材合成相互覆盖、交替、对抗等拉锯状态,产生出一系列戏剧性的效果。从这些风格大不相同的建筑轮廓中获取信息,再将这些信息演变为音乐。影像中的红点和黄点是乐谱的依据所在,红、黄点沿着建筑的轮廓行走,它们在五线谱上的位置便是音符。红点沿着中国传统建筑轮廓行走,用传统乐器演奏;黄点则沿都市轮廓行走,以西洋乐器演奏。
另一不容错过的作品来自著名法国艺术家皮耶瑞克·索林(Pierrick Sorin)《迷你全息剧场之伟大的科学发明》(Mini Optical Theatres – Great Scientific Inventions),这组由4件微缩舞台造景与全息影像组成的装置,即所谓“视觉魔幻剧场秀”(Optical Theatres),借鉴了19世纪表现鬼魂浮现之景的舞台特效。它将影视人物投射在真实的迷你布景中,从“个人面部整容师”到“真人隔空幻移术”,艺术家杜撰了一个癫狂科技所统治的未来,不仅展示其美好的一面,更多揭示其令人担忧的部分。同时,艺术家通过各种特效与人物角色、表演向电影大师乔治斯·梅里耶致敬。
最后值得一提的还有来自中国青年艺术家徐文恺(aaajiao)的一件计算机衍生动态影像装置《生命映射 – 道恩灯塔水母》(Life Mapping – Turritopsis nutricula),这一作品利用程序模拟道恩灯塔水母的生命特征。道恩灯塔水母是迄今已知唯一能在性成熟后重返幼年期的多细胞生物。艺术家试图在新的维度中模拟一种可以不死的生物,由此探讨维度的永恒性,抑或是存在和消亡的关系。作为进化论的一个例外,徐文恺用程序算法生成了一系列道恩灯塔水母的生动影像。
在谈及2个特别项目时,颜晓东掩饰不住兴奋之情。其中打破传统的新媒体项目《通》其实是复旦大学上海视觉艺术学院的教师刘毅带领学生所呈现的一组教学成果。他们在两周内完成了整体创作,概念相对简单,由30个学生围成一圈,每人各自佩戴着各自创作的物理装备,材质、形式均不严格设置,但须与面向的下一个学生的物理装备有所关联。由此给予了策展人诸多启发,如放松对媒体的苛求,从而打开新媒体创作的多种可能性。
另一特别项目“普洱咖啡”(Pu’er Coffee)在新闻发布会现场即可品尝到,这一来自艺术家郑云瀚的特调饮品采用咖啡和普洱混调,由此出乎了对新媒体艺术的一般认识,让策展人对艺术家在新媒体领域可能进行的创作有了突破性的思考。郑云瀚在当下基于某种假定联系调出一种饮品,既是在考虑媒介的构成,同样也是在考虑媒体在今天的意义与范围。这个创作是关于“混杂”、“传承”、“时间”、“记忆”、“情感”与“生命”的作品。通过混杂日常中两种普通的味觉,进而带动他们背后所传承的信息,进化成一种“新的思考”,一种“新的体验”。普洱咖啡既是一个公共装置,也是一个服务空间。他可以在一夜之间切入一个环境内,在空间中作为一个节点而存在。通过普洱咖啡这种饮料为触角,将空间中交流交换的信息保存在作品中。通过信息的交换传达出普洱咖啡所倡导的“新的思考”“新的体验”。
媒体问答
关于华侨城苏河湾美术馆的未来项目?
华侨城(上海)置地有限公司营销策划部总监张雍:今天大家身处的展厅已有98年的历史,其前身是中华实业银行的货栈。想必媒体朋友们都已有所关注,华侨城集团在过去26年间对文化艺术事业都抱有积极的关注并投身其中,由华侨城集团参与创办的何香凝艺术馆(除中国美术馆外唯一一座国家级美术馆)、OCT当代艺术中心、深圳华·美术馆及未来伫立于上海苏州河畔的苏河湾美术馆,都将全力扶持艺术文化事业的发展。当然,此次配合法方的“中法文化之春”绝非偶然。早在8年前,华侨城就在浦江镇发起了“10年公共艺术计划”,已加入计划并举办个展的艺术家包括隋建国、王广义、林天苗和谷文达,这一计划还将继续下去。我也在此代表华侨城(上海)集团许诺马伊容女士,我们与法方的合作定会越加紧密。在预计两年后正式成立的苏河湾美术馆开馆之际,我们已向法裔华人艺术家严培明、与中国艺术家刘小东发出邀约,希望其作品可以在届时的开馆展中展出。我们会不断深化针对艺术文化的推广工作、以艺术的开放与普及为己任,将苏河湾美术馆打造成上海未来的文化艺术新地标。
法方为何将“感知增生”作为“中法文化之春”的核心项目重视如许?
法国驻上海总领事馆马伊容文化领事马伊容:我很早就知道上海和杭州有着许多非常优秀的青年新媒体艺术家,法国当然也有一大批优秀的青年新媒体艺术家,但其实之前并没有许多机会可以让双方具有代表性的作品放在一起做一个比较综合性的展览。我们也希望打破原先只是针对专业艺术圈内的观众定位,而更希望邀请到社会各个行业、各个年龄层的普通观众前来参观,不论他们是否理解新媒体艺术、甚或害怕新媒体艺术,都可以来参观这个展览并参与其中。此次展览的协办机构法国克雷岱伊艺术中心(MAC)在公众艺术普及方面有着丰富的经验,每次办展都会吸引大批社会观众前来参观、甚至参与互动。我们也希望把这种亲和力带到上海,让中国观众更近距离地接近、了解并进而思考当代艺术,同时也了解法国最前沿的新媒体艺术创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