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ArtNews.org
编译:顾灵
相关展览:共振峰 Formant
上海V art center(视点艺术中心)于3月31日开幕系列声音艺术项目“共振峰”(Formant)。该项目由一场展览、两场讲座、多场演出组成,其联合创办人是常驻上海的声音艺术家(sound artist)殷漪与常驻柏林的瑞士/意大利声音艺术家(sonic artist)卢卡·福尔库奇(Luca Forcucci)。每位艺术家分别贡献了一件作品:殷漪用古希腊哲言“人类不能两次踏入同一条河流”类比录音的无限次反复播放的性质;卢卡用一件现场装置邀请观众在一个相对隔绝独立的空间体会由身体运动而引发的声响;颜俊的“牵牛花”小喇叭爬满整个展厅甚而前言墙;张鼎的“一位大哥的梦想”则更带有行为与表演的特质。总体看来,这依然是一场视觉或观念表达多过纯粹声音本身的展览。主创殷漪、卢卡与来自北京的录音与现场即兴音乐表演艺术家颜俊在上海外滩美术馆举行了一场内容紧凑的讲座,卢卡回顾了声音艺术发展的百年历史,殷漪则阐发了自己对声音艺术的理解(可详见此后艺术家撰写的回顾文章),而颜俊的戏说则引入了声音艺术萌发自的更宏观的亚文化与政治哲学的语境。笔者引荐德国卡尔斯鲁厄媒体艺术中心几于同期举办的声音艺术展览“声音艺术.声音作为一种艺术媒介”,为读者在观展之余提供一定的横向参照。
展览“声音艺术.声音作为一种艺术媒介”(Sound Art. Sound as a Medium of Art) 作为21世纪以来在卡尔斯鲁厄ZKM媒体艺术中心与公共空间的首次声音艺术展览,梳理了自20世纪以来从未来主义(Futurism)到激浪派(Fluxus)的声音艺术发展脉络,并于展览同期在推特(Twitter)同步报道。然而,展览的焦点还是落在当代领域中的声音艺术实践,集中展示了来自70位艺术家的作品,其中有30件均为近年创作的新作,向来访者打开一扇通往当代艺术声音宇宙的大门。声音世界在这一展览结构中视觉化并邀请观众成为发声者。
视觉体验主导着无数展览。“声音艺术.声音作为一种艺术媒介”强调声音体验与视觉体验之间的转换。如此一来,观众就有机会熟悉一个完全不同于电台、电影或音乐产业所能提供的全新的声音宇宙。
未来主义画家与作曲家Luigi Russolo在1913年发表了《噪音艺术》宣言(L’arte dei rumori)将城市噪音提升到艺术的层面。从上世纪五六十年代具体音乐(musique concrète)的代表到大野洋子(Yoko Ono)、拉蒙杨(La Monte Young)等许多来自偶发艺术(Happening)与激浪派运动(Fluxus)的艺术家扩展了音乐的表演性;由此,在结构上可有随机性,音乐性也可很安静,可以是在海边的整个交响乐团,也可以是一名骑在马背上的音乐家。上世纪七八十年代的工业噪音(Industrial Noise)甚至影响了波普与朋克音乐。
同时,音响成为了纪念碑式雕塑性建筑元素的组成,灯光与声效被压缩到通常可移动的无关紧要的环境中,无声的现实被声音渲染入艺术与听觉的综合场域,再被以心理分析实验的方式相衡量。信息发声与媒介沟通,声音环境、远程信息处理或媒体网络都对当今多重多元的文化输出发挥着作用。在这一联结上,声音艺术中的这些政治话题引向了对声音与聆听的批判性检视,并占据了中心位置。
展览“声音艺术.声音作为一种艺术媒介”创造了不仅在美术馆体制的空间中可以体会的声音感知,在美术馆前庭中的三个装置与散落于卡尔斯鲁厄城市公共空间中的五座装置都静候路人的不期而遇。此外,一系列精选的声音艺术演出项目也会与展览同期开展:拉蒙杨(LaMonte Young),伊阿尼斯•泽纳基斯(Iannis Xenakis),约翰·凯奇(John Cage)与池田亮司(Ryoji Ikeda)等都会出现在项目的参与阵容中。参展作品中的很大一部分都来自丰富的卡尔斯鲁厄公共收藏,其中包括来自斯堪的纳维亚的“闻所未闻的前卫”(unheard avant-garde),来自柏林的“破碎音乐文献库”(Broken Music Archive),以及来自欧洲声音文献库的策展项目。
策展人:Peter Weibel
协调员、联合策展人:Julia Gerlach
展览恰逢第21届“卡尔斯鲁厄欧洲文化日“活动(21th European Culture Days Karlsruhe)
主办:卡尔斯鲁厄ZKM媒体艺术中心(www.zkm.de)
展期:2012年3月17日-2013年1月6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