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onic Ramble with Luca Forcucci

与卢卡·福尔库奇音乐行走

From 《艺术与设计》杂志·三边联谈 | TRIPARTITE 文 Article > 顾灵 Gu Ling;图 Pictures > 卢卡·福尔库奇 Luca Forcucci 编辑Editor > 孙源

熙攘人群中,瞥见背着斜挎包、扎着马尾辫的浓眉大眼的男子,手上攒着个小蜜蜂(录音探头),大步流星。我走上前一口乡音地和他打招呼,他回了个意大利人难得一见的腼腆笑容,和他官网首页上的怒目圆睁很不一样,好似音乐创作给了他另一张面孔。

对卢卡·福尔库奇而言,在上海斯沃琪和平饭店艺术中心(The Swatch Art Peace Hotel, Shanghai)参与驻地计划的四个月或许只是一次不长不短的偶遇,这段忙得转瞬即逝的沪上夏日难得有欠炎热。且让时光倒流至不久前的一日下午,在艺术+上海画廊的洋房二楼,延安西路的喧嚣仿佛在此戛然而止。这趟名为“偶遇夏日”的上海声音景观(soundscape)之旅在10余米见方的展厅中徐徐展开。福尔库奇掏出眼罩,要求观众闭上双眼,将心交给声音,倾听六七月的上海:城市机器的喧嚣嘈杂声穿透到地下被地铁呼啸而过的声音湮没,三五人群的交谈声,促织声,鸟儿们的吱喳对语,潺潺的水流声——都是福尔库奇特别调配的“双耳训练”。去除视觉或语言逻辑之习惯,他将上海录成五张唱片与一场演出。在关了灯的暗黑中,福尔库奇把申城之夏撕成纯粹的声音线条,从单纯的声音出发将之联接成一串独特而完整的音乐旅程;在给予故事逻辑可能的同时,邀请观者全心倾听音乐本身的独立美感。唱片采用特别材质,播放限数40次,每每听都稍有改变,这既关照了音乐与时间本身的转瞬即逝,也把存在与消失直接带入展览语境中,为我们创造了一个难能可贵的怀念当下的机会。福尔库奇的作品探索那些常被忽视的日常生活中的声音,而在其声音现场,我们不再只是“听见”它们,而是“倾听”它们。罗兰·巴特(Roland Barthes)曾指出听和倾听两者概念之不同:听,是一种生理官能;而倾听,则是一种心理行为。声音现场是声音创造的隐喻,它来自于声音景观的构成,它既不是过去,也不是将来——因为过去和将来皆不可被录制,它不过是当前存在于我们生活中的人造之音。

卢卡·福尔库奇是一位具有意大利和瑞士双重国籍的声音艺术家、表演家和作曲家。他的作品探讨了感知性,包括对建筑空间、无形的场域、城市的声音景观、自然胜地或是废弃空间的感知。他逾20 年的艺术研究都在音乐和建筑艺术相结合的背景下进行,作品话题与形式涉及舞蹈、诗歌、建筑、电子技术和神经科学等不同领域。2007年,福尔库奇硕士毕业于瑞士贝尔法斯特女王大学(Queens University of Belfast)的声音艺术研究中心,与同学Eric Lyon和Sile O’Modhrain协作,针对电子原声音乐、野外实录与声音装置进行艺术实验,并对行动、感知与空间作为同一组合中的不同元素有着特别的兴趣。

2008 年,福尔库奇前往位于巴西亚马逊的Mamori艺术实验室(Mamori Art Lab),在没有任何外界通讯条件的热带雨林中待了两周。除了每天凌晨在小木屋中睡可怜的三小时,他都会带着录音设备深入丛林展开探险。其录音的通常做法是将设备留在现场,过2小时取回,以此保障声音的“原汁原味”。通过为期数月的后期处理,他将巴西亚马逊森林的实地录音素材创作成为电子原声音乐。三年后的仲夏,这场名为“自然之事”(De Rerum Natura)的实地录音音乐会在国内少数关注声音艺术的艺术空间之一——BM space,作为其首次声音艺术活动得以呈现。作为研究“深度聆听”方法的一种主要作曲工具,这一作品揭示了聆听的经验取决于环境的生态属性和感知度。

BMspace的创始人、常驻上海的声音艺术家殷漪说:“这更像是一次聆听的过程,而非传统意义上的音乐会。这是一次Acousmatic音乐会。”“Acousmatic”一词由Musique concrète(具体音乐)先驱Pierre Schaeffer提出,指在无法看到声音源的情况下听声音。作为上海复旦视觉艺术学院教师,殷漪还邀请福尔库奇前往学院开设了一场声音艺术讲座。对福尔库奇而言,探索声音的旅程永远离不开他周游世界的步伐。从欧洲到美洲、从英伦到中国,他推崇兹比格涅夫·卡科夫斯基(Zbigniew Karkowski,波兰裔瑞典籍实验音乐人)对音乐艺术家的精辟解读:“艺术家的责任之一是周游世界:旅行或工作,都为学习与理解不同的文化与传统,探求生命的真理。我对传统的音乐定义不感兴趣,在我看来,所有的音乐理论与系统作为文化概念肯定会被摧毁。”在BM space的音乐会现场, 观众同样被要求闭起双眼,跟随福尔库奇的自然之声游历亚马逊。在这般纯粹的声音景观中,蛙声蝉鸣、雨打落叶,声音好似插着魔法羽翼将情境还原与再现。殷漪笑称,现场观众的聆听状态都非常放松,大多数人均躺在地面上,有对情侣竟然相拥入眠了。想必在他们的美梦中,依然是那片亚马逊的湿润绿意吧。正如艺术家对其作品《对纯粹的人来说,一切都是纯粹的》(Omnia mundamundis, 2007)的评价:“我的创作目的在于,从曲目开始到结束,探索不同的空间与地点并将之整合在一起,由此重建人造空间,创造声音物理旅程。”

2009年,福尔库奇参与瑞士洛桑联邦理工中央学院(EPFL)认知神经科学实验室举办的驻地项目“实验室中的瑞士艺术家”(Swiss Artists in Lab),并与其他艺术家合作创作了互动声音装置《肌体动能》(KINETISM)。作品用音乐构建了一个沟通人体内外的空间,其中,外部空间是指城市的声音,而内部空间则由心跳与呼吸的声音构建。现场他邀请观众在雕塑般的扬声器间穿行,观众走近、远离时扬声器发出的声音会随之改变,从而引发类似走进、走出身体的感觉,让观众在“内部”与“外部”间穿行的同时进入内心开始自我之旅,这样的体验无比清醒、甚或有恍然之悟。福尔库奇坦言:“我认为自然声响的力量在于其安然自若,带给听者无限感动。我并非创造了一个简单的录音环境,而是由此找到空间与自然内在的音乐性。”

今年,福尔库奇参与了德国柏林艺术大学主办的欧洲伊拉斯谟交流项目(European Erasmus exchange program),进行作曲方面的研究。此外他还是英国德蒙福特大学“音乐、技术和创新研究中心”的博士候选人。博士研究期间,他与法国的国家视听研究院电子音乐研究中心展开了合作。

在全情投身音乐艺术之前,福尔库奇曾是一名DJ与音乐制作人,他当了15年狂热的贝斯手以及音乐会推广者。他曾经营一个音乐艺术场馆达10年之久,并兼任策划人。之前的项目还包括与来自新墨西哥州的大提琴家Michael Kott合作的基于现场音乐与电子音乐的互动作品《两个人和一个宇宙》(2 HUMANS & THE COSMOS)。上海斯沃琪和平饭店艺术中心目前由瑞士Swatch总部负责,卢卡·福尔库奇作为首批驻地艺术家之一,在未来将协助拓展该项目与德国、英国与巴西等国艺术家的合作。他未来与中国相关的计划是,明年4月份来中国和殷漪作为期两周的专题合作创作。

 

About Amao

Open Smile
This entry was posted in 新媒体艺术 and tagged , , , , , , , . Bookmark the permalink.

Leave a Reply

Fill in your details below or click an icon to log in:

WordPress.com Logo

You are commenting using your WordPress.com account. Log Out /  Change )

Twitter picture

You are commenting using your Twitter account. Log Out /  Change )

Facebook photo

You are commenting using your Facebook account. Log Out /  Change )

Connecting to %s

This site uses Akismet to reduce spam. Learn how your comment data is process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