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ategory Archives: art tactic

Art Tactic podcast Spring Edition

安东尼Ÿ瑞昂(Antony Riand):“艺术之路”(ArtViatic)在线艺术交易平台 日期:2013年3月4日 嘉宾:安东尼Ÿ瑞昂(Antony Riand) 分类:欧美市场 话题:在线艺术经济、在线艺术市场 企业:“艺术之路”(ArtViatic) 来源:ArtTactic广播 链接:http://www.arttactic.com/podcasts/latest-podcast/549-antony-riand-artviatic.html   本期ArtTactic广播有幸邀请到“艺术之路”(ArtViatic) 的执行总监安东尼Ÿ瑞昂(Antony Riand)。“艺术之路”是一个崭新的在线艺术交易平台,买家和卖家可以跳开中介、在线直接对话。首先,安东尼为我们详细介绍了“艺术之路”平台的具体情况,以及这一直接交流平台存在的原因与必要性,与它为何能在艺术市场取得经营上的成功。接着,他讨论了与在拍卖行或画廊进行交易相比,在“艺术之路”上买卖的优势。最后,安东尼告诉我们,他是否还相信亲眼鉴赏作品是大部分买家下单的先决条件,抑或仅凭一张图片,藏家与交易商们就能轻松出手五位数、六位数甚至七位数的高价来购买作品。   问:安东尼,欢迎您做客ArtTactic。首先请向我们具体介绍一下“艺术之路”。 答:“艺术之路”提供了一种另类的交易方式,它是一个新成立的在线艺术交易平台,人们可以在此购买、出售、调研艺术作品。同时,它对藏家、交易商与各类机构,如银行、艺术基金会、美术馆、投资基金等也是一个很有价值的资源库,当然对艺术家而言也是一样。艺术品的拥有者可以提交其欲转手的作品,标注介绍资料与售价,感兴趣的买家可以直接在线与卖家交流。网站会相应收取3%的佣金,这与一般市场上的佣金费率相比实在是相当诱人。我们面向的艺术作品范畴亦十分宽泛,总体而言包括现当代艺术,从创作媒介而言包括油画、雕塑与纸面作品。   问:请问创建这一在线交易平台的初衷为何? 答:我们提供的是一种全新的在线服务,主要归纳为以下三点:其一,通过这一平台,人们可以借助全新的网络技术来了解艺术市场,了解艺术作品;其二,艺术作品的价值在此不单纯是交易价值,还有着更丰富的附加价值;其三,关于互联网,我们必须牢记,在线操作的并不只是一台计算机,而是活生生的人,也就是人的需要与期望。为了实现这三个目标,我们的点子就是让卖家和买家可以在线直接对话。于是我们进一步发展这一创想,并付诸实施,使之成为实际的商业模式。我们搭建了一个完善的艺术作品数据库,以满足买家们的需求;我们还组建了一个专家团队,从律师、法律咨询师、投资咨询师、特别开发商等等,保障了周全的投资考虑,通过这些附加价值使我们的在线交易独一无二。对于买家而言,从专业艺术从业人士到藏家,我们提供了细致的议价系统,全面保障保密性、安全性、私密性。然而在保障私密性的前提之下,卖家和买家也需要直接交流,这也就是为什么我们在平台上开发了一套完全私密、安全的在线聊天系统,这一系统同时与在线支付系统连接,只需事先设置并联通账号即可。当然,我们也很明白部分藏家对亲眼鉴赏作品的需要,于是我们提供度身定制的送货鉴赏服务,将网络同现实生活相联结,具体业务包括:物流、仓储、保险等等。我们还同商业伙伴携手合作,在全球七个城市设立服务中心,包括新加坡、香港、日内瓦、巴黎、伦敦、纽约与摩纳哥。所以,我们满足了艺术市场的需求,客户的需要,充分利用互联网及其新技术的优势,让我们提供的服务与众不同。   问:我们都知道传统的艺术交易都会通过拍卖行和画廊等中间商,那么你为何认为艺术市场需要这样的在线直接交易平台?你为何坚信它会在当今的艺术市场取得成功? 答:我们对各种在线的艺术交易模式做过调研,但没有发现一家真正具有革新意义的企业。艺术市场的现实与消费者的需求应该有一个彻底的转变,也就是交易机制的透明化。艺术市场信息的更新应当做到实时、高效,而市场各方对信息透明的需求也十分明显。当今艺术市场的角色过于纷杂,中介方太多,利益太不清晰,佣金却贵得惊人。互联网恰恰可以将买家与卖家直接联系,我们平台的佣金费率也做到完全透明,这就是我们所提供的服务。   问:你强调买家和卖家直接联系,买家可直接鉴赏作品,但你又如何能够保证作品本身的品质与真实性呢? 答:每位用户都在网站上注册有专属账号,对于卖家而言,他们必须申明其对每件作品的拥有权。至于针对每件作品的真实性的鉴定,我们还专门设立了艺术品鉴定委员会,邀请了一系列专家针对作品的真伪进行鉴定,其中包括保罗Ÿ德加原版画册的编委等权威人士。这些专家会根据详细的鉴定标准,共同评估卖家提交的信息,比如艺术家的画册、拍卖图录及交易记录等。如果卖家提交的作品不满足鉴定标准,那我们就直接拒绝出售该件作品。我们也同进出口机关建立了伙伴关系,以确保作品都能在艺术市场上合法出售。一旦作品通过了鉴定,那就可以在线出售,每期出售期限为4个月。   问:那么关于定价结构,你刚才也提到了3%的低额佣金,请问具体是如何操作的? 答:我们所征收的费率只针对我们所提供的服务。在“艺术之路”平台上进行交易,用户必须加入成为我们的会员,这是参与在线交易的必要条件。目前我们设有两种会员等级,第一种称为“艺术之路尊贵会员”(ArtViatic Premium),该类会员,作为买家会享有一年免费浏览在线作品图录的权益,作为卖家可自由上传作品出售,年度会员费为3500欧元;第二种称为“艺术之路入门会员”(ArtViatic First Access),该类会员只可提交一件作品,每件作品的出售期为4个月,针对这类用户,每成功出售一件作品,我们会相应征收500欧元的会费。   问:自网站正式上线以来,收获的反响如何? 答:网站于2012年10月正式上线,迄今为止反响很不赖。目前网站上的待售作品达到了30件,并已吸引到64位会员。作品中有来自毕加索、雷诺阿、毕沙罗等大师的杰作。总体而言成效很乐观。   问:想必像“艺术之路”这样的在线交易模式对大家来说仍比较新鲜、或者说陌生。那么它与传统的通过拍卖行或画廊进行交易的模式相比,其优势究竟在哪里? 答:在“艺术之路”上买卖艺术品对藏家而言是完美之选,因为我们保障极高的信用度、灵活度和自由度。买家和卖家可以直接交流,买家无需参与竞标。我们对议价过程严格保密,从而保障了作品的可见价值。买家和卖家可根据自身情况自由议价。传统的交易中介往往会收取12%至30%不等的高昂佣金,“艺术之路”则仅向买家和卖家征收3%的低额费率。   问:请问交易平台的未来发展如何?是否也已有了明确的改进方向? … Continue reading

Posted in art tactic | Tagged , , , , , | Leave a comment

Interview with Constanze Kubern

Constanze Kubern – Constanze Kubern艺术咨询事务所 发表于《新艺经》2012年12月刊,总第六期 日期:2012年11月30日 嘉宾:Constanze Kubern 话题:艺术基金、艺术投资 播客链接:http://www.arttactic.com/podcasts/latest-podcast/constanze-kubern-constanze-kubern-art-advisory.html 本期ArtTactic播客重邀Constanze Kubern艺术咨询事务所的创始人与运营总监Constanze Kubern介绍艺术投资基金行业的状况。Constanze荣获了今年“2012年度斯皮尔斯财富管理青年英才大奖”(Spear’s Wealth Management Young Turk Awards)的“年度咨询师”奖项。她会先介绍对一名艺术投资者而言可供选择的不同投资方式,尤其是日渐红火的私人艺术基金。随后她将将分析一线银行中逐渐起步的艺术借贷服务。最后,Constanze评价中国在艺术基金界的主导地位,且有众多基金会安家中国的火热景况。   问:欢迎来到ArtTactic播客!首先,请介绍一下Constanze Kubern艺术资讯事务所就艺术投资提供怎样的服务?谁会是贵方的客户? 答:我们机构的成立宗旨是希望消除艺术投资理财与艺术收藏热情之间的隔阂,两者并非一定要划清界限。对艺术的热爱也可以通过卓有回报的投资性收藏来实现。所以我们提供投资艺术所需的相关金融支持及理财工具,也可协助私人艺术藏家优化其既有的收藏体系与结构,或从零起步建立一套全新的收藏。最重要的一点是:周到关照客户的需求与品位。   问:你如何看到当今艺术投资的发展趋势? 答:当然大多数投资者还是会划分金融资产与无形资产。当我回顾上周纽约的拍卖行情时,发现非常明显的回升:价值十亿美元的艺术品在上周成交,事实上上周的成交额创造了单周历史最高的新记录。我读到的一份拍卖报告中指出,超过50%的成交作品的成交价都达到了2008年以来的最高价。对我而言,这十分清晰地指出艺术投资者不再是最保守的投资群,还有多家银行投资方参与进来,如瑞士联合银行集团(UBS, United Bank of Switzerland)、美国纽约Emigrant Bank等多家大型金融机构都已将艺术投资纳为理财产品。   问:请问你如何看待艺术收藏与艺术投资理财之间的关系?及投资者应如何参与到公共艺术基金的投资? 答:其实我越来越多致力于“私人艺术基金”的投资咨询工作。自然,投资者可以清晰地看到艺术投资的回报利益及其作为资产投资进行管理的优势,但通常公共艺术基金须花费极其高昂的筹建费用,投资回报也是以年度计算,同时还需有保管保险、资产管理等业务机关与人士的参与,他们都会相应收取要价不菲的服务费与管理费。所以你想通过艺术投资来盈利就不只是建立自己的收藏那么简单了。然而,对于私人艺术基金而言,操作起来则要相对通畅得多,也就是说:在合法注册机构之后,只需拉拢一小撮志同道合、有钱投资的人聚在一起,大家共同集资,在可以购买更多艺术品的同时也降低了个人的风险,这样更经济,就规模而言也更易掌控,比较适合当今的投资者。   问:你将私人艺术投资方式与公共艺术投资方式放在一起进行阐述十分有意思,让我们看到了明显的不同,颇有启发。请问可否进一步将两者作更深入的比较? 答:公共艺术基金的门槛肯定比私人的要高得多,你需要提前做长时间的筹备工作,包括向有关部门提交申请,雇用多方面的专业人士提供流程上的服务,且其操作通常对投资者不够透明,而且对资金的流动性也有很大的限制。公共艺术基金规模都比较大,也相应聚拢了数量庞大的投资者,你或多或少需要以某种方式来提供他们现金的流动性,然而由于其僵硬的运营框架与结构,使得募集资金变得非常困难,因为在牢牢锁住投资者投资额度的同时你又无法提供明确完整的资金走向。因而私人艺术基金就成为了十分不错的选择,其规模相对较小,更易掌控。比如对家庭而言,五个家庭成员各出一百万,集成五百万的一个基础投资额,就可以建立起收藏;同时也随时可以发生直接的交易或销售,资金的增长与流动也可观察到,投资档案也就相应更为透明。因此投资者可以比较放松,不用一直紧绷着神经。与此同时,他们也可以在各自家中流动艺术、共享作品。   问:你之前提到银行等大型金融机构也越来越多地向其客户提供艺术理财产品,可以就你的经验再多做一些介绍吗?及其将来的发展方向如何? 答:当你看到一个投资领域中有越来越多的投资方入市,资金流不断增长,相应的管理与竞争也就会随之而来,其吸引力也就随之增加。就像我之前提到的,一些银行也开始收集客户的私人艺术收藏,通过借贷运作来获取收益。有意思的是,这也是降低继承遗产税的一种行之有效的解决办法。在英国,比如你借贷一件艺术品,只需支付艺术品价值的百分之四十,那么根据继承遗产税的相关管理条例,你只需支付相应的继承遗产税额。 … Continue reading

Posted in art tactic | Tagged , , , , , | Leave a comment

Interview with Matthew Slotover

Matthew Slotover – 弗瑞兹艺术节(Frieze Art Fair) 发表于《新艺经》2012年12月刊,总第六期 日期:2012年12月1日 嘉宾:Matthew Slotover 话题:艺术节、艺术市场 播客链接:http://www.arttactic.com/podcasts/latest-podcast/matthew-slotover-frieze.html 本期ArtTactic播客重邀弗瑞兹艺术博览会(Frieze Art Fair)联合创始人、联合总监Matthew Slotover与我们分享今年的弗瑞兹艺术博览会。Matthew首先会介绍本届推出的全新平行博览会:“弗瑞兹大师”(Frieze Masters)呈现从古董到现代艺术等丰富的精彩作品,首届“弗瑞兹大师”博览会取得了空前成功。同时他将从销售氛围、节奏等方面比较“弗瑞兹大师”与“弗瑞兹艺博会”,及其对日渐回暖的全球艺术市场的综述,并向大家介绍一些被低估或正新兴的艺术现象。 问:今年弗瑞兹艺博会的亮点之一是由您主持策划的首届“弗瑞兹大师”艺博会,请问在老牌弗瑞兹艺术博览会的同期开办这一全新艺博会的初衷与考量为何?艺博会吸引到了哪些新展商?您所听到的参展商与参观者的反馈又如何? 答:对,这对我们而言是跨出了十分重要的一步。其实“弗瑞兹大师”的筹备期长达一年,我们一直在考量在此时开办这一全新的艺博会对弗瑞兹艺博会而言是否正确。我们在1991年成立了《弗瑞兹杂志》(Frieze Magazine),自那以来,我们只与当代文化生态有着十分紧密的联系。但有意思的是,过去四年我们陆陆续续地采访了不少弗瑞兹艺博会的参展商与艺术家,有趣的是,其中有许多人都对历史创作很感兴趣,也就是说不仅限于20世纪之后的艺术作品,包括经典艺术大师的经典之作与古董。随后我们就开始构想,如果专为经典艺术举办一场博览会,但与此同时又向其注入当代的元素,应该会很精彩,这同样在我们既定的预想之外。于是我们开始了计划筹备工作,并邀请Victoria Siddall担任艺博会总监。她为我们工作了七年,很有经验,与我们关系很近,过去两三年中为弗瑞兹大师艺博会的筹备工作十分卖力。之后我们在摄政公园(Regent’s Park)找到了场地,那儿离弗瑞兹艺博会的主展馆不远。此外我们还邀请到Albert Selldorf担任展会总设计师,为展会增添了不少当代魅力,其设计效果十分出彩。我记得,在弗瑞兹艺博会开幕之前,我去了弗瑞兹大师的现场,当我踏入展厅,我就感受到那股流光溢彩的吸引力,展场的设计自然功不可没。因为作为一家众所周知的当代艺博会主办方,通常对参展方颇具吸引力的是策展性很强或个人色彩浓烈的定制项目,少有人会对历史性的展览抱有过多期待或兴趣,但出人意料地,我们在现场呈现了贾科梅蒂(雕塑家)、布兰科奇(摄影师)、亨利摩尔(雕塑家)等等大师的特别独立展区,皆为令人惊叹的大师手笔。而说老实话,我们收获了非常积极的观展反馈!Jerome Rosenfeld有着三十年的博物馆管理经验,是我们都非常敬仰的前辈,他说这是他有生以来看过的最棒的艺博会!这对我们而言真是至高无上的嘉赏。从参展的画廊、策展人与藏家的反馈,尤其是从艺术家口中、无论是当代艺术中的前辈还是新兴艺术家,都对弗瑞兹大师赞赏有加,因为他们由此产生了某种预期,因其创作同历史作品同台并置,由此得以更清晰直观地思考他们自己创作的生命力,认识到他们的创作在艺术历史中的位置。从某种意义上说来,他们可能会希望在一百年后,其作品还可以加入这场对话,只不过说话立场站在当下的对面。这是历史与当下非常短兵相接的对话。我们也十分重视艺博会的公共项目,邀请了不少策展人、美术馆开展讨论、讲座。总体而言,这届弗瑞兹大师艺博会成效显著,我们很高兴。 问:古今同在的这种形式确实十分有意思,尤其像你提到的,许多当代艺术家都会提及前辈们的创作对其自身创作风格与话题的影响。我肯定有不少十分精彩的对话,是否可以与我们做更多的分享?这些讲座项目是否也随每年一届的艺博会作为固定项目,与每届弗瑞兹艺博会结合、同步举行? 答:我希望如此。其实对弗瑞兹艺博会而言,长久以来与艺博会主展同步的公共讲座一直被认作是艺博会至关重要的组成部分,我认为这类公共项目对艺博会的重要性在于可以为展会注入知性思考与文化语境。比如今年的弗瑞兹艺博会当代部分,我们邀请到了Brian O’Doherty,上世纪六十年代的知名著作《白盒子里》(inside the white cube)的作者,还有John Waters(巴尔的摩电影导演、艺术家)、Tino Sehgal(艺术家,常驻柏林),目前在泰特现代美术馆的涡轮大厅正有一个特别项目,许多非常杰出的专业人士。我们为弗瑞兹大师请到了一些大师级的人物开展对话,对我来说能请到他们真是很珍贵的体验,比如Cecily Brown(艺术家,常驻纽约)与Nicholas Penny,后者是大英博物馆的馆长,他们的对话关于博物馆本身,以及艺术家同博物馆的关系:她尤其喜爱大英博物馆,并与大家分享了过去二十几年来她的观展体验以及她所体会到的变化,而Penny则从博物馆的视角阐述了他对作品的鉴赏标准,以及他认为的一些“奇怪”的作品。对我来说,这组对话尤其有趣的地方在于,由于两人并不十分熟悉,甚至Penny可能对Brown的作品、甚或当代创作并不那么了解,然后两个人分别作为艺术家和博物馆馆长在意见表达上竟然会有那么多的相似与不同,实在令人惊叹!对我来说,这类对话从某种角度而言给了我评价艺术语言的资格,打开了无限可能,也由此意识到,就长期考虑,组织这类新老对话的重要性,不论对前辈还是晚辈,这类交流都十分重要。对许多历史性博物馆的从业人员来说,他们对当下发生的文化景况或当代艺术创作并无所知,那么他们可以如何打开怀抱来接纳当代创作并身处其中,尤其是他们可以如何选择、以及选择怎样的艺术家来开始对话甚而合作。比如我们还请到了Bice Curiger(苏黎世艺术馆策展人、《Parkett》杂志主编,上一届威尼斯双年展总监),她也谈到了类似的问题。这些新老之间的对话于我们而言都具有非凡的启发性。 问:请问从销售氛围、节奏等方面来比较,“弗瑞兹大师”与“弗瑞兹艺博会”会有怎样的区别? 答:他们的不同很有意思。弗瑞兹艺博会全场流动着无与伦比的能量,人们的交流与作品的销售速度非常快,且人人都带着很高的交易预期来观展的,大家都希望在开幕一个小时之内就有成交。而对弗瑞兹大师,交易不是第一目标,且有太多高价作品,作品也不是从工作室新鲜出炉的,参观者的交易预期不及弗瑞兹艺博会那么紧迫,毕竟有不少经典作品有着长达五百年的易手记录,售价高达几百万英镑,买家们自然也需要时间考虑,几天后再折返回来。所以两者的节奏截然不同。当然也有例外,比如弗瑞兹大师开幕首日就有毕加索高达九百万英镑的作品成交。对这类作品而言,在弗瑞兹大师艺博会的销售速度相较而言还是很快的。 问:我们还很好奇全球化对艺博会的影响,你们也在纽约开设了分站,有许多全球性的大规模艺博会遍地开花,艺博会的全球化也从某种程度上成为了衡量一个艺博会质量的参考之一。当然也有不少目前而言似乎被低估了的地区,以及一些炙手可热的新兴地区,如:印度、中国、俄罗斯与中东。请问你怎么看? 答:其实弗瑞兹艺博会一直以来与拉丁美洲的关系相当密切,我们有多家来自巴西和墨西哥的画廊。不过今年的巴西势力实在来势勇猛,比往年更胜。如弗瑞兹大师的特别项目“聚光灯“(Spot Light)就邀请了巴西策展人Adriano … Continue reading

Posted in art tactic | Tagged , , , , , , , , , , , , , | Leave a comment

Art Tactic Selected Podcasts: Kate Cary Evans and MEG MAGGIO

From Oct issue 2012 A New Story of Art 《新艺经》第五期 整理:顾灵 马芝安(MEG MAGGIO),北京艺门画廊(PEKIN FINE ARTS) 译/顾灵 日期:2012年7月17日 分类:中国市场 话题:市场评论 来源:ArtTactic广播 链接:http://www.arttactic.com/podcasts/latest-podcast/meg-maggio-pekin-fine-arts.html) 本期访谈,ArtTactic有幸邀请到北京艺门画廊总监马芝安(Meg Maggio)从中国新型艺术家市场、亚洲客户对欧美市场的兴趣、亚洲艺术博览会销售概况等角度评论中国当代艺术市场。 问:欧美市场买家近来在购买时持谨慎态度,有限资本只选择高品质的作品;从而,先前市场火热时大钱买低价作品的情况很少见了。请问中国市场的买家是否也如此行事? 答:我们身处2012年7月的北京,这个月份通常对欧美而言恰是低谷,大家都想着度假避暑,然而在中国,情况很不一样。中国一年四季从头到尾都很忙碌,而7月恰是忙中之忙的时节。这段时间,参观者数量会创新高,许多机构都有新展开幕。所以就日程安排而言不同于西方。说到市场对高端作品的择选及青睐,这儿的情况也有所不同。随着中国当代艺术市场的发展,原来老一批的明星艺术家的一线作品并非关注的焦点,大家都更多将目光投向未来新一代明星艺术家,都希望能做伯乐,从如今大批新兴艺术家中发现明日之星。在全球市场依然炒得火热的第一代明星艺术家大多起于上世纪90年代,他们的创作多为政治波普或类似媒材,而如今新一代艺术家中不乏出类拔萃的多媒体艺术创作者。所以市场中很多买家都希望可以早他人一步发现一些潜力雄厚的新兴艺术家。 问:西方画廊系统通常是画廊全权代理艺术家的一切事务,尤其对新兴艺术家而言,画廊往往会一手包办所有推广巨细。请问中国是否也是如此? 答:其实很像。对不少外来藏家而言,最大的麻烦或者说障碍应该是语言问题。不讲中文的外来者就很难理解这些青年艺术家的作品究竟是如何被估价、呈现的。但目前国内令人激动人心的一点是,政府与私企都争相开办起新美术馆,不论是用于个人收藏的储藏展示、还是政府传统意义上的公办美术馆,大家都把策展、收藏、营运宗旨更当回事,整体上呈非常激烈的竞争局面。而这些国内美术馆之间的竞争,焦点即本土新兴艺术家的竞争。最近常看到青年艺术家的榜单排名,和上述现象也有关系。国内一二线城市纷纷拔地而起了不少新奇的美术馆建筑,但这股热潮的危机在于内容的空洞,而内容又该如何构建?不久前我去看了央美应届毕业生的群展,今年他们设立了比较专业的评委,作品经筛选后,只有少量的杰出艺术家和作品参加展览,这可以说是破了先例的创举。那回到语言问题上,像这类展览的宣传资料都只有中文。 问:国内藏家对欧美艺术家的兴趣呢? 答:不仅是国内藏家、及至整个亚洲的藏家都开始对收藏欧美艺术家的作品投诸更大的兴趣。这是个很有意思的转变。目前而言,从中国放眼望向亚洲地区,巡展、信息沟通、收藏交流十分频繁,日、韩、中、香港地区、台湾地区、乃至泰国、印度、印度尼西亚之间的交流活动非常热闹。这里面不仅有信息往来,更有展览和收藏的巡回与交易。 问:像香港艺博会这样的艺术展会,就有许多欧美画廊参加,想必每家都想尽量带来杰出艺术家。请问你对带哪些艺术家的作品来有什么建议? 答:首先必须得找一个中文流利且理解当地收藏现状的帮手。我在展会上发现,许多欧美画廊毫不考虑当地藏家的需求及喜好。他们纯粹把亚洲市场当做二手市场,把西方藏家手里的囤积搬到这儿一心想着转手。我相信真正对藏家具有吸引力的依然是原创作品,而且是由艺术家的代理画廊来呈现这些一手作品。把一堆安迪沃霍带来亚洲是不会有好销路的。所以,必须认清:亚洲市场并非二手倒卖市场。欧美画廊必须先做好功课,理解当地市场,了解什么才是目前亚洲藏家们想要的。 问:您早在1997年底就作为合伙人开了您在中国的第一家画廊,之后到2005年您又办了北京艺门画廊。请问在您眼中,中国当代艺术市场在过去20年里发生了怎样的变化? 答:中国的经济发展是相当全球化的,但与此同时,你又能感受到很明显的本地市场影响。上世纪80年代的艺术市场,先不说中国和日本,就连全球艺术收藏界,也还都是单纯热爱艺术者的天下。当时没有商业或工业的考虑,全是懂艺术、爱艺术的人心慕手追,互相切磋。而现如今,艺术市场大量沦为交易化、工业化的俘虏,情势着实堪忧。但无论如何,艺术市场在中国也确实带来了不少正面的影响,包括信息的透明化、监管体制的建立等,实际情况往往远比初来乍到者的美好期待要复杂得多。举个例子,最近英国总领事馆驻北京文化教育处主办了Tony Cragg的大型个展,我就认识好几个藏家想买他的雕塑。那是因为这个展览是非常优质的美术馆级别的展览。总体而言,作为一名观察者,我认为国内的艺术市场成长得很快,但也还有很长的路要走。 关于北京艺门画廊的更多信息,可访问官方网站:http://www.pekinfinearts.com/ 凯特 卡莉 伊万斯(Kate Cary Evans),亚洲艺术雷达(Art Radar Asia) … Continue reading

Posted in art tactic | Tagged , , , , | 1 Comment

Interview with Katya Kazakina

卡提亚·卡扎吉那(Katya Kazakina),彭博(Bloomberg)新闻部 译/顾灵 刊载于《新艺经》2012年6月刊,总第3期 日期:2012年8月28日 分类:欧美市场 话题:拍卖分析,市场评论 来源:ArtTactic广播 链接:http://www.arttactic.com/podcasts/latest-podcast/katya-kazakina-bloomberg-news.html) 本期访谈,ArtTactic有幸邀请到彭博艺术市场特约评论员卡提亚·卡扎吉那回顾2012年5月纽约当代拍卖行情。 问:苏富比纽约最近以8690万美元的高价成交了马克·罗斯科(Mark Rothko)的《橙,红,黄》,也就此创下了罗斯科作品新的历史成交价最高纪录。就你接触到的人而言,大家对这一拍卖结果的反馈如何?是意料之中还是之外? 答:我认为这一结果是相当令人诧异的。但你知道,这件作品的预估价为3500-4500万美元,而此前罗斯科作品的历史成交价最高纪录为7280万美元。因此在预期与实际成交价之间还是有很大空间的。当时拍卖现场气氛热烈,买家举牌不断。最终落锤时我还难以置信!不过,佳士得拍卖行做了一件很有趣的事情。他们曾发给我一张拍卖历史成交价最高纪录列表,而罗斯科即名列其中。当时我看了后心想,原来也还是在情理之中呀。挺令人兴奋的一件事儿! 问:如今全球、尤其是欧洲的经济形势还未稳定,尽管如此,近三场大型夜场拍卖会的落锤总额仍高达6.338亿美元,与艺术市场最高峰的2008年5月相比,低了仅仅5%。你认为,艺术市场表现出的积极走势究竟是得益于同不景气的全球经济局势保持了距离,还是艺术市场有意引导藏家将钱更多地投在艺术资产中?或两者兼而有之? 答:两方面原因都有。全球经济与艺术经济并无甚联系,艺术市场中的投资人也经常对所谓全球经济的变动表示无所谓,尤其是重要藏家。对艺术市场的金主而言,艺术是稳保可选的投资,且艺术市场近期的表现如此积极,俨然已从萧条中完全恢复过来。买家们对大把投钱泰然处之。如今,身处拍卖现场是十分有趣的体验,亲眼目睹人们如何风卷残云般将一幅又一幅激动人心的视觉作品收入囊中。 问:除了市场尖端类似于“争夺战利品”的热闹之外,500万以内的规格市场是否也如尖端市场同样强势? 答:你只需去那些拍卖会现场大厅亲自走一遭就会明白我说的话。最激烈的战况还是在尖端市场。 问:你能简略分析一下近期出手购买的竞拍买家吗? 答:我可以主要从地理上来说。最近几季拍卖会,拍卖行告诉我们,情况并非如之前那样有几个地区相对更为积极,而是全球分布均匀,有来自亚洲如中国的买家,也有来自俄国的竞拍者,还有欧洲的。其实真的是很全球性的一片艺术市场,大家都为最尖端的艺术作品吸引而来。我刚想起来,拍卖行的一位老友曾开玩笑说他们的客户就住在这个星球上。(笑)因为这些买家通常在全球各地均有置业,从伦敦到莫斯科再到北京。 问:从近期拍卖市场的报告中我们看到,有两位艺术家的作品频频曝光:杰哈德·里希特(Gerhard Richter)与辛迪·舍曼(Cindy Sherman)。请问艺术市场对其作品、尤其是相对较弱的作品反响如何? 答:我就此现象还特别查阅了一些报表,事实证明,里希特的作品销售成绩很好。三家拍卖行当代艺术专场中总计18件上拍作品,仅两件流拍,一件以低于预估价售出,这就意味着逾80%的优质成交率。但奇怪的是,与里希特相比,舍曼的作品却销售平平,差强人意。共24件上拍作品,两件流拍,其余虽售出但售价不高。最高一件以290万美元成交,另有一件以100万美元成交,其余作品售价都低于100万美元。而那件290万美元成交的作品在去年以390万美元售出。因而总体看来令人失望。但有一点,两人卖得最好的作品都来自相对流行的名作系列,而近期拍卖行对不太为人所知的作品定的预估价也都明智地相对保守。 问:非常感谢你的这些数据分析。观察每一季拍卖会中不同艺术家的销售表现其实很有意思。 答:最近拍卖会上确实舍曼作品泛滥。类似的情形还有威廉·德·库宁(Willem De Kooning),有相当数量的上拍作品却令人惊讶地销售平平。我认为目前的买家们眼光都很挑剔,大家都精打细算,会尽量避免多花冤枉钱去买那些未必转得了手的作品。买家对不同等级的作品都划分清晰,总希望能保证物有所值、甚至物超所值。 *关于卡提亚·卡扎吉那的更多文章与信息、观点发布,读者还可访问其设于彭博的专栏与推特(微博)更新。

Posted in art tactic, ARTS | Tagged , , , | Leave a comment